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漢陽晴川閣》 Qingchuan Pavilion in Hanyang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范之箴主持在大別山東麓突兀江中的禹功磯上大禹廟側首建晴川閣,取唐崔灝詩“晴川歷歷漢陽樹”之句意命名。其閣臨江而立,背倚青山,俯瞰大江,磅?壯觀,與黃鶴樓對峙于大江兩岸。明、清時期,這裏便是“四方冠蓋所必至”的人文薈萃勝地,讚美晴川閣的言辭比比皆是,如“三楚勝境”、“千古?觀”、“楚國晴川第一樓”等。歷史上晴川閣曾屢遭劫火,但又屢次重建、增建。1984年,在修建黃鶴樓的同時,基本按舊貌修復了晴川閣。

晴川閣古建築群占地6600餘平方米,地表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體現出楚地依山就勢、高臺築屋的水鄉澤國風情。按觀賞線路,晴川閣可劃分為左、中、右三條路徑。

從大門沿中路拾級而上,山腰有“古晴川閣”石牌坊,峰頂則是主體建築禹稷行宮小院和晴川閣主樓。禹稷行宮小院南向三門拱立,內部為對稱式院落佈局,兩側為卷棚廊廡,與大殿前軒相接,形成四方天井。院中以南方園林特有的落地罩進行空間分隔,虛實相間,內外隔而不絕,使禹稷行宮大殿更顯莊嚴凝重。與禹稷行宮毗鄰的晴川閣主樓,立于禹功磯上,占地約386平方米,高17.5米。底層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頂層闊三間,進深二間。重簷歇山黑筒瓦屋頂,麻石基座,朱柱紅牆,於精巧中見雄奇,若登閣憑欄,則山高水長,使人流連忘返。

晴川閣主樓臨江之東面護坡下,是該園的右側遊覽線路,從大門直抵禹功磯頭朝宗亭的沿江長廊,綠蔭夾道,給人以曲徑通幽之感。入口處因形就勢構築扇形平面卷棚頂的楚波亭,使由寬變窄的觀賞線路顯得順暢自然,絕無突兀之感。

禹稷行宮依山的西側,有禹碑亭和可直達大別山半腰的鐵門關旱橋,此乃該園左側遊覽線路。

主體建築北面是疊石花草相間、綠蔭相連的後園。與主體建築相比,有峰穀之別,起伏有致。

值得一提的是晴川閣主樓的重簷歇山大屋頂,其屋面舉折從脊檁至簷檁的舉步架之比值遞減,坡度由陡峻至平緩,加以角梁微舉,屋頂平面呈四角向外伸展的曲線,使出簷深遠,曲線優美,既非北方建築的過於平緩,又非南方建築的十分陡峻,可謂南北建築的綜合體。兩端微升、中間略呈凹曲的正脊,較之北方建築的正脊更顯輕靈飄逸。其他如禹稷行宮大殿硬山頂墀頭構魚龍吻、楚波亭扇面卷棚頂、朝宗亭六角攢尖頂、禹碑亭四角攢尖頂等,無一墨守成規。這種兼具南北之長的屋頂造型,不僅曲線優美,且實用價值亦高。該建築群以南方山水園林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