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洪湖氏宗伯府》 Qu Official^s Residence in Honghu

瞿氏宗伯府即瞿氏祠堂,位於洪湖市瞿家灣鎮,是瞿氏祭祖和進行家族活動的場所。瞿家灣是目前江漢平原保存最好的一處清末民初的村鎮,分佈著三個自然村落,即上瞿家灣、中瞿家灣和下瞿家灣,並由此組成了一條東西狹長的街道,街道兩側滿布店鋪、住宅、府第以及祠堂等建築,而且大多數房屋至今還保存原貌,尤以瞿氏宗祠和幾座富商府第保存得最為完好。

瞿氏祠堂地處中瞿家灣中段,建築坐南朝北,三進兩天井一牌坊,磚木結構,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此祠堂是瞿氏家族歷經百餘年時間陸續興建而成的。據《瞿氏族譜.祠堂志》記載:“我族祠宇之創造,約當乾隆中葉……最初祠只一重,可由朝門直達寢殿。第以地勢低窪,道光年間大水,有浮屍撞入院牆,族眾目擊心傷。經戶首傳忠公移建街頭,將原祠改作拜殿,添修正殿,朝門為三重。光緒甲午,戶首厚培公與階平公,又監修兩廂。癸卯,戶首靜庵公鑒於朝門阻塞街口,又改鋪面,建立牌樓。”現在,除牌樓為1986年重建外,朝門、拜殿、正殿、廂房等均是原物。

在平面佈局上,祠堂各單體建築的配製採取了中軸線對稱的傳統形式,依其建築的主次排列組成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有牌樓、朝門、拜殿、正殿。在朝門、拜殿]正殿的中間均有天井相隔,在兩側又各有廂房連接,各殿及廂房靠外的一道外牆連接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硬山牆。

朝門面闊五間,穿鬥式木構架,置滿堂落地柱,用七柱九檁,柱直接承接檁枋的荷載。較為特別的是,明間兩排柱下用磚砌成高40釐米、寬38釐米、長隨進深的條礎(當地稱“溜坪”)。柱與柱之間用穿枋連接,柱與柱及柱與枋之間的空當裝薄木板(當地稱“鼓皮”),作為間與間的隔斷物。

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與穿鬥式混合結構,明間抬梁式用五架梁,次間、梢間穿鬥式用七柱九檁,前後設廊。抬梁式的三架梁、五架梁上的瓜柱做法較有特點,無論脊瓜柱或金瓜柱,柱下不用角背之類的構件穩固,而是用一個圓形帶有雕刻的平盤鬥。此外,明間前簷兩根金柱的做法獨具風格,它不用整根通柱,而是用墩接疊加的方法,從柱根到柱頂共由五個構件組成,柱兩段,鬥兩個,內額一根;柱第一段高2.7米,柱上施平盤大鬥一個,高15釐米,鬥上承內額一根,額圓形,高20釐米,內額上施第二個平盤鬥,高15釐米,鬥上置短柱一根,高80釐米,短柱承五架梁。

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抬梁式用六架梁,前後設廊;次間、梢間穿鬥式用七柱九檁;次間柱下用條礎。三架梁、五架梁、六架梁抬起時,不用瓜柱,而是在各梁的端頭用一塊扁形束腰木塊承梁,木塊正面雕刻變形雙龍圖案,在木塊中間承梁處用一小鬥,以彌補厚度的不足,這樣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加強了對梁的穩固。

廂房共有四座,分別建在朝門與拜殿之間的兩側和拜殿與正殿之間的兩側,分為前廂房和後廂房。前廂房做法簡單,周圍是磚牆,牆上置檁桁,不用柱梁。後廂房較前廂房複雜得多,為兩層樓閣式,均系木結構,面闊、進深各一間,上層用木板作四壁,向天井的一面辟門,下層裝扇,上、下層前簷均有廊。

這座祠堂,不但有特別的梁架結構,而且還有精緻的細部雕刻藝術。在祠堂的各種木構件中,除柱、檁、枋以外,其他木構件基本上都有雕刻,雕刻題材廣泛,有山水、人物、故事、飛禽走獸、花卉、卷草、幾何圖案等,雕刻的手法有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幾種。雕刻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此外,該祠堂排水系統複雜,有天溝、涵管、天井、陰溝和貓眼。貓眼的做法很特別,是穿過封火牆、排泄廂房後坡雨水的一排約12釐米×12釐米的洞孔,牆外做成披簷形式,是一種少見的排水形式。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