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鐘祥石牌戲樓》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鐘祥石牌戲樓》 石牌戲樓位於鐘祥市石牌鎮,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戲樓坐北向南,是一座以木結構為主的單簷兩層勾連搭歇山頂古代建築。 戲樓由主樓和抱廈兩部分組成,主樓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一間4.3米。抱廈出在主樓明間南面,與主樓明間同寬5.6米,進深一間4.5米。主樓和抱廈均分為上下兩層,抱廈部分是舞臺,主樓部分的三間為樂隊、化妝、卸妝室,底層部分則可能是戲班子的起居室。 這座古戲樓是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梁架結構的混合形式。主樓穿斗式,抱廈抬梁式,共計置柱十四根,其中圓形木質柱十二根,石質方形柱兩根。由於簷部構件之間連接的需要,在石質柱的頂端頭上,又墩接了約0.8米高的一段木柱,用以連接闌額、平板枋和安置柱頭科斗栱等。 主樓的角柱、簷柱、中柱等均直接承接檁枋的荷載,而簷部所用的斗栱只是一種裝飾品,並不傳遞荷載。抱廈的五架梁擱置在額枋上的內側,所以抱廈的柱也承接檁枋的荷載,這是一種比較獨特的結構形式。 為了解決整個建築出簷深遠的問題,該戲樓在簷部四周採用了三種形式的如意斗栱,這三種斗栱既有較強的裝飾性,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給人們一種輕快和美的感受。平身科,共計十三攢,每攢出七踩。其做法是:在平板枋上置大斗一個,大斗上安華栱和正心瓜?各一根,另在華栱的兩側各出一根斜栱,這是第一踩;出第二踩是出華栱並列兩根,出斜栱四根;出第三踩是華栱並列三根,出斜栱六根。 柱頭科、角科,共有六攢。其做法是:不用大斗,而是將柱頭頂部做成八方形,每方安一個?頭下卷的雲頭?,尾端作榫插入柱內,高度與平身科第一踩同,第二踩、第三踩的做法與平身科的做法完全相同。主樓後簷部分的角科、柱頭科、平身科共十二攢斗栱,在出第二踩時,就全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無法分清是柱頭科還是平身科。 另外翼角共有六個,都有很明顯的起翹,其老角梁、子角梁的做法,完全是江南一帶嫩戧發戧的形式。 主樓與抱廈均為單簷歇山頂。主樓覆蓋灰色蝴蝶瓦,正脊、垂脊為綠色琉璃花脊。抱廈覆蓋綠色琉璃瓦,用黃色琉璃瓦剪邊,正脊、垂脊、岔脊均為綠色琉璃花脊,各脊上都安裝有小走獸三個。 主樓的前坡與抱廈的後坡都在垂脊的前端相交,因此抱廈後坡就沒有了岔脊,在兩坡交接處形成了兩個陰角,以利排泄雨水。 石牌戲樓是湖北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帶抱廈的古代建築,它的抱廈形式與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的抱廈形式最為相近。抱廈的屋頂方向都與主樓呈平行狀,而不是抱廈的山面向前,這與河北正定隆興寺的摩尼殿、山西文水開柵聖母廟正殿和北京故宮角樓的抱廈形式又有區別。另外,這座古戲樓的抱廈與主樓同是兩層,高度幾乎相等,也不像其他建築那樣主樓是兩層抱廈是一層,這就是石牌戲樓建築形式的獨特風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