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鳳凰城》 City of Fenghuang

鳳凰城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始有範圍,元代城周圍以土牆,元明兩朝為五代長官司治所,明代時鎮竿參將由麻陽移鎮於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城周改建為磚牆,開設四門,各覆以樓。清康熙年間,鳳凰改營為廳後,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周改建石牆,石牆周長2公里有餘,城牆高5.7米,頂寬3.7米,開設四門,東曰“升恒”,南謂“靜瀾”,西名“阜城”,北稱“壁輝”,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月拱。城門上各聳以門樓,其式樣系仿北京大前門,以磚砌築。門樓高11米,歇山屋頂,下層覆以腰簷,飛簷翹角,造型莊嚴雄偉。城牆採用紅砂條石砌築,精工細作,規格一致,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各砌0.8米厚,中間則用石灰、卵石、黃土拌成三合土充填,層層夯實,直至頂部。其上鋪以紅砂塊石,外側砌築箭垛。古城牆建築,工藝精細,砌縫整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至今猶存部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鳳凰廳通判晾椿因感城內無井泉,亦無制高點,便在西門至北門之間的筆架山上擴建城牆一段,人稱“筆架城”。

清嘉慶二年(1797年)鳳凰升為直隸廳時,同知傅鼐大興土木,建廟宇祠堂多達二十八處,又在西門外加城牆一道,名“月牆”,增開西門一道,曰“勝吉”門,並建炮臺一座,同時在城牆上前後捐修?

望樓十座,形成“重門保障”,以鎮邊城。1933年拆除月城內的阜城門及其左右一段城牆,向前擴修到城外小溪邊,新增一門,人多稱新南門。至此鳳凰古城牆的修築基本定型,整個城池依山傍水,城北有沱江沿城流過,城東南有小溪環繞,四周青山環抱,形成天然屏障,城內有石板街十多條,平整而潔淨。

鳳凰城現僅保留東、北兩座城樓,並有半壁殘垣連接其間。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