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照片】隴東窯居─下沉式窯洞
*《榆樹恩育鄉永利屯樊宅》
*【照片】昭蘇聖佑廟彩畫
*
*《朝陽佑順寺》
《邊牆》 

據清道光年間《鳳凰廳志》記載,明萬曆年間,明王朝曾在西至與貴州銅仁交界的亭子關起,北至湖南湘西乾州之喜鵲營止,修築了一道內地“長城”,稱之邊牆。邊牆蜿蜒曲折,綿延180多公里,高2.3米,底層基寬1.7米,頂寬1米,修築此牆時沿山曆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近石處則以石頭壘砌,遠石處則以土填心夯實。至清嘉慶二年(1797年)時,鳳凰廳同知傅鼐陸續沿邊牆設碉卡築台哨共一千一百多個,僅鳳凰廳境內就有八百四十八座,並複修邊牆55公里。

碉卡、台哨、屯堡的修設,均險峻而自成天塹。如靖邊關門,它橫跨在擂草坡山坳大路之上,是過去通往廳城的咽喉要地。關門分上下兩層,通寬9.8米,總高6.2米。下層寬3米,高3米,進深3.6米,可供行人出入,通道兩側用經過細鑽的朱紅條石漿砌,中心築土夯實。上層是磚木結構建築,豎有三柱兩騎房舍三間,小青瓦蓋頂,青磚封砌四周,對外一面留有槍眼,可屯兵駐守。

炮臺多擇要沖地勢而立,一般高5米左右,四周寬約5米,用石砌築,中心填土夯實,上建炮樓,排有垛口,其上立屋蓋瓦。哨台多建于關牆中間,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高2.7米,寬5.3米,四周石砌,中心築土,上層排牆砌以垛口,高2.7米,寬5米,中空3.7米,頂層立屋蓋瓦。碉卡佈局或呈“品”形,或成“一”形,或為梅花形,無一定規格。碉樓分上、中、下三層,均系石砌,下層高2米,寬5.3米;中層高2米,寬5米;上層排牆設垛口,高1.7米,中空3.3米,頂寬4.7米,立屋蓋瓦,各層之間鋪有樓板,架有木梯,可供上下。凡屯堡、關門、碉卡、哨台、炮樓都各有其名,至今還可見到一些零星的殘垣頹壁。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