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壤塘錯爾基寺》 

壤塘錯爾基寺

錯爾基寺位於壤塘縣壤塘鄉壤塘村,屬藏傳佛教覺朗派寺院。相傳該寺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初為本波派寺院,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改為紅教(覺朗派)寺院。

該寺現存建築群中保存有元、明、清三代建築四座,皆坐北向南,石木結構,三層平頂式建築,橫樑平置於邊牆及內柱上,石牆體採用內直外收分方法修砌。

活佛住宅(第一代至第十三代)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該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9.55米,通進深13.1米,通高6米,石牆厚1米。底層門廳右側有木質樓梯可上二層。門廳前、後、左側壁以石灰加糯米汁抹面,上繪明、清時期佛經故事壁畫。底層正房為保管室。第二層兩端的次間為住房,正中當心間為接待室。第三層系於第二層頂後半部的中部起層,為活佛私人經堂。第二層右側前部頂上靠右牆起一小間,為廁所。

該建築在修砌石牆體時往往於牆體中下部尤其是牆體下部平砌一些較長的木枋以加強牆體的整體性,故該建築牆體儘管系採用不規則的石塊拌泥修砌,但歷經數百年且在鄰近地區多次中強度地震的波及下而未發生牆體裂縫。

孔瑪爾廟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築平面呈“凸”形。前殿底層面闊九間用八柱21.7米,進深五間用四柱9.4米。正殿為經堂,面闊九間用八柱16.2米,進深三間。前殿及正殿內柱皆用圓柱,柱上承梁,梁亦用圓樹幹,梁上縱橫密鋪兩層樹棍,上填以泥夯緊,再上鋪木板為第二層。

前殿及正殿內壁尚保存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壁畫。第二層為僧房,第三層為貯藏室及小經堂。

康沙爾廟建於清康熙年間,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九間用八柱19.31米,進深十一間用十柱25.85米,牆厚1.6米,通高10米。該建築底層左側為庫房,右側為僧房,中間前部為門廳,後部為經堂。第二層為僧房,第三層為小經堂及僧房。底層及第二層的各房間木板壁上仍保存有大量清代早期佛經故事壁畫。房頂前面兩端頂角上各修一座小型石塔,後面兩端頂角上各置刻有藏文佛經咒語的礫石一塊。

大經堂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築平面呈“凸”形。門廊為全木結構,面闊三間用四柱8.9米,進深一間用兩柱2米。門廊內為門廳,面闊八間用七柱18.6米,進深三間用兩柱7.8米。正殿為經堂,面闊八間用七柱18.6米,進深九間用八柱22米。經堂中心六根通柱升起形成內天井,直至經堂房頂。經堂內柱皆用方柱,兩側邊柱用圓柱。方柱上半部飾高浮雕的流蘇裝飾,柱頭做成蓮花方鬥,雀替拱及柱頭枋上浮雕龍鳳花鳥圖案,柱頭枋的飾帶上則浮雕出雲彩、由小方塊組成的塔形花、蓮花圖案,整個經堂裝飾得金碧輝煌。第二層在天井的左、右、後壁用木板裝隔成牆,上繪畫像,圍繞天井的四周為轉經廊。轉經廊兩側為貯藏室和僧房,前面為接待室。第二層頂於柱上承枋,枋上用密梁縱鋪,上鋪木望板,其上用樹棍橫縱交疊密鋪,最後填泥土夯緊。第三層則於第二層頂上再重加一層單簷歇山式五脊頂(已毀,殘存木柱),頂以杉木板為蓋,該層無實際作用,系裝飾性房頂。該建築石牆厚1.4米,第二層頂距地面11.5米。台基高1米,前有五級階梯式踏道。

在歷史上錯爾基寺在今四川西北、甘肅甘南、青海果洛等地區曾有過巨大影響,明代以前系該地區的宗教中心,該寺為現今國內唯一僅存的藏傳佛教紅教(覺朗派)古寺。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