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江安夕佳山民居》 

江安夕佳山民居

夕佳山民居位於江安縣城東南21公里的周壩鄉壩上村,占地近7萬平方米,其中宅舍占地1萬平方米,是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築群之一。

此民居系一私人宅院,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始建,其後于清順治、乾隆和嘉慶年間都有較大規模的擴建。清咸豐九年(1859年)又重修,1930年擴修怡園和修築了四座防衛碉樓。至此,夕佳山民居建築群乃至臻完整。

夕佳山民居坐南向北,除四個碉樓外,均系懸山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面積5146平方米,平面為四合院式,縱深二進,大門、前廳、後廳依次置於一中軸線上,中軸線左右各為二進廂房,使整個建築佈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合有序。它既保留了隋唐時期庭院式佈局的特點,又蘊含了宋代民居建築的風格,打破了完全對稱的格局。貫穿于夕佳山民居建築群的中軸線,既是整個建築的主軸線,又是建築使用功能差異的分界線。在中軸線的左側,工字廳、經堂、戲臺、中客廳、上客廳、書房、怡園等建築錯落有致地分佈其間,格調十分高雅。而在中軸線右側,則是下客廳、繡樓、織布房、糧倉、廚房、馬房、土牢及酒、菜、醋作坊等次要建築。這種佈局似反映了“左貴於右”的習俗。

夕佳山民居的建築造型和裝飾手法在突出主要建築的大前提下,出現了多樣化的變化趨勢。置於中軸線上二進的前廳和後廳是其主要建築部分,建在石臺階上,前面護以石欄。它們無論在造型還是在裝飾上都特別突出,平面的進深和開間格外寬闊,房屋高大,木材用料粗大,坡面平緩,簷部加滴水瓦,結構採用八檁構架,都帶有前廊。房屋構造用料主要有木、石、瓦等,石柱礎多刻有蓮花、雲水及幾何圖紋。前廳的大廳堂是主要活動區,其房屋結構採用柱橫樑式骨架法,使廳堂顯得格外空曠。其餘建築的梁架結構是大木式,分為老簷出頭和插梁做法。房頂脊頭上翹,並輔以瓷片鑲嵌花紋作飾,脊正中灰塑以精美的“山谷題留”、“庭經換鵝”等歷史人物傳說故事圖,人物生動逼真。前廳的正前面置二十八扇扇門,正中四扇上刻有“漁樵耕讀”四幅鏤空木雕圖畫,其他的扇門上用淺浮雕手法雕刻有各種圖案作裝飾。斜撐上使用圓雕和鏤空相結合的雕刻藝術,雕刻有蝙蝠、鹿子、白鶴和長青松、喜獅等,暗合成“福祿壽喜”。加之裝飾的花格欞窗,為這個主要建築增添了藝術色彩。

後廳也是建築的主要部分。正中堂屋是祭祀區,正面系六扇花格欞窗扇門,其上的欞窗用木制條襯出“福祿壽喜”四個篆書字。

前廳和後廳之間有一個較大的庭院,除植滿奇花異草之外,尚設有兩道東、西對稱的花牆,這是內外有別的分界線。工字廳,是娛樂功能區,且與戲臺緊緊相連,建築高低錯落有致,裝飾格調分外華麗。正前方戲臺的落地罩上,鏤空雕與深浮雕交錯使用,雕有大量戲劇人物故事圖和花鳥蟲魚及博古圖等。

夕佳山民居建築除了強調整體佈局的功能效果之外,還特別講求局部功能效應與建築的有機協調。如西側的怡園,其主要功能是休息和娛樂,營造者在面積不到3畝的園中,佈局了怡亭、琴房、假山、書房、上客廳、小橋和流水的小溪等。營造者還將各個小巧玲瓏而又各具特色的建築物各自獨立開來,互不相連,置於不同的立體小景之中,再配之以奇花異草,怡園的建築特色與功能效應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