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北川竹索橋》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北川竹索橋》 北川竹索橋 索橋又稱為笮橋,在河流湍急不易渡越之處,羌人編竹成索,兩端分系於兩岸所鑿石鼻之中,手足循索即可懸渡而過。竹索橋位於北川縣羌族地區,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基於溜繩原理所作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羌人在河的兩岸砌石為洞門,然後用幾根或數十根較大的竹繩並列,繩頭系於兩岸堅固的石礎或木柱上。竹索上鋪以木板,橋的左右方也系幾股平行的竹繩,既可固橋,又作欄杆。有時在兩岸的石礎上蓋一個小樓,樓上壘石以壓住下邊系繩的柱子,這種小樓稱為橋樓子。有的竹橋跨度較小,就在橋上修房蓋瓦,這種橋叫做“風雨橋”。北川縣的登雲橋是湔江上最大的一座竹索橋,過去每年換索之竹就要幾十萬公斤,可見其橋之雄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