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從江高增寨民居》 

從江高增寨民居

高增寨是從江縣北部侗族聚居的村寨,分“告母”(苗墳上寨)、“迫母”(苗墳下寨)和壩寨三個小寨,是著名的侗鄉古寨。該寨三面環山,坐北向南,地勢坡而不陡,適於建房。村寨內兩條溪水南流,岸邊竹林叢生。村後梯田層疊,寨前十裏平川一片碧綠,襯托出村寨群體建築之美景。高增寨有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內建築以民居為主體,青石鋪墊之小道縱橫交錯,脈絡清晰,將幢幢建築連成群體,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審視均有不同之感受。

高增寨原為苗族居住,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由江西吉安西遷的吳、楊兩姓到高增落戶。開始他們同當地苗族混居,和睦相處,後來苗族另選寨址,陸續遷出,形成侗族聚居的村寨。現在,全寨共有三百八十戶,吳、楊兩姓居多,沿用的古井即為苗族所建。

高增寨的建築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既繼承了傳統的民族特色,又不斷地發展變化,創造了侗族所特有的建築風格。建寨初期,居住建築多為深埋四柱或六柱的單層簡易“屋棚”,內部中間為火塘,炊事、取暖共兼,圍塘席地而眠,柱、檁、椽等構件均為藤條捆紮而成,屋面以茅草、樹皮覆蓋。到了清康熙年間,全寨多數居住建築已發展成幹欄式木構樓房,屋面蓋杉樹皮防水。到了清嘉慶年間,全寨已先後建起三座鼓樓,繼而建造了寨門、花橋、涼亭等公共建築。這一時期,外地建築形制的傳入和民間匠師的勤於進取,建築技術和藝術頗有發展。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民族文化水準的提高,其建築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侗族所特有的建築風格。

現在,高增寨清道光以前的建築作品由於戰亂、火患等因素已不復存在,保護完好的古老建築尚有清咸豐年間建造的民居,吳繼賢宅就是其一。

吳繼賢宅為三間三層兩偏廈幹欄式木構樓房,總建築面積434.85平方米。底層明間面闊4米,兩次間面闊3.67米,通面闊11.33米,通進深9.5米,建築面積107.73平方米,原為空層,後加牆板維護,用於飼養牲畜、舂米、存放柴草等;二層建築面積152.45平方米,其中前部通廊用於副業生產,後部用於貯存雜物、食品等,個別房間用作臥室;三層建築面積174.67平方米,用於居住、生活等,中部為堂屋、火塘間(兼炊事)等用房,後部為臥室。二、三層兩端的偏廈則作樓梯間和閨房。該宅構架由四聯排架、兩聯邊箱吊架的若干縱向鬥枋穿鬥構成,雖屬傳統木構建築,但有其自身的特點。排架由五柱六瓜和二、三層的四根吊柱組成,中柱和金柱將中部荷載直接傳至柱基,簷部荷載則通過二、三層吊柱和底層的短柱傳至柱基。中柱至前後金柱的四根桁檁由一組人字斜梁承托,以減少閣樓層的橫向穿枋,便於通行。前後簷部和兩側的偏廈層層出挑,給人以懸虛美觀之感。吳繼賢宅結構構造合理,造型豐富,外部環境幽雅,歷經百餘年而未見變形。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