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照片】平武報恩寺大悲殿內的壁塑
*【照片】張尕清真寺聚禮殿后部塔梁結構
*《昭平黃姚戲臺》
*【照片】黟縣宏村承志堂門罩
*《壤塘錯爾基寺》
*《安岳木門寺》
*【照片】新建山西萬壽宮宮門局部
*【照片】黟縣西遞村西園庭院
*《寧國方塘太子殿戲臺》
*《大理杜文秀元帥府》
*【照片】登封蕭光師塔塔身線刻
*《昆明大觀樓》
*【照片】北京大觀園滴翠亭
*《平樂繼善亭》
*【照片】聊城山陝會館饗亭吻獸
《黎平地坪風雨橋》 

黎平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亦稱花橋,坐落于黎平縣南端的地坪寨。地坪寨分為上寨、下寨和甘龍三個自然村寨,南江河彎曲穿寨而過,風雨橋立於三寨之間,橫跨在南江河上。該橋面寬4.5米,總長56米,是貴州侗族地區規模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座風雨橋。

據碑記記載,地坪風雨橋始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1959年焚毀,1964年按原樣重建,1966年遭到破壞,1981年再次修復。

地坪風雨橋兩端為石築橋臺,中墩以青石砌築,橋身置於台墩之上,為懸挑木梁結構。梁的下部由兩排各為八根的圓形杉木連成一體,分兩層呈天平形向兩邊懸挑,每層挑出約2米。上部由兩排每層四根粗長杉木用榫連成一排,架於台岸間,然後在上建橋廊。橋廊兩側均有高1米的梳齒形欄杆,欄杆下面有一層外懸1.4米的挑簷,既增加橋身美感,又可保護下面木構件免於雨淋腐朽。廊內排柱之間設有長凳,供人憩息。橋廊上建有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為五重簷四角攢尖頂,頂部安置葫蘆寶頂,寶頂下置如意頭裝飾,樓高約5米。兩端橋樓皆為三重簷歇山頂樓面,高3米。橋樓翼角裝有套獸,橋廊頂脊泥塑鴛鴦鸞鳳、雙龍搶寶。橋樓中部四柱,繪有四條青龍盤旋,藻井繪一大鳳凰,栩栩如生。廊內兩側柱壁上繪有吹笙打鼓圖、紡紗織布圖、行歌坐月圖、踩堂圖、鬥牛圖等二十餘幅侗族風俗畫,形象生動,情景逼真。

在橋北端的平地上,還配建有一座風雨亭,亭為六角攢尖頂,葫蘆寶頂,高約6米。

地坪風雨橋除河心有一石墩外,橋面上樓、廊的柱、檁、枋、欄杆全部用杉木以卯榫穿鬥構成,佈局嚴謹,建築技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