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錦屏銅鼓山城》 

錦屏銅鼓古城

銅鼓古城在錦屏縣東的銅鼓鄉銅鼓村,距縣城24公里。

銅鼓原名虎頭寨,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兵征牂牁時納入明朝版圖。因其“石峒高敞(指金家洞),一溪橫貫,水石相搏,噌吆如鐘鼓不絕,始壘土城之,為銅鼓軍。”(蔡複一《重修銅鼓周城碑記》),銅鼓因之得名。銅鼓為一臺地,余三面良田千頃,再環繞碧綠的群山,物產豐富而地勢險要,是古時溝通靖州、黎平、鎮遠等地的要道,可扼控貴州東南、湖南西南以至廣西一帶,在軍事上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守禦千戶所,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改所設衛,並令當時率兵鎮壓林寬義軍的楚王朱楨弟兄,“以護衛軍一萬,銅鼓衛軍一萬,靖州民夫三萬餘築銅鼓城。”明永樂元年(1403年)城池告竣,據清光緒《黎平府志》載:“周圍約六百二十丈許,三裏四分零,高一丈三尺,寬一丈二尺。城門四,東曰‘迎暉’,西曰‘鎮靜’,南曰‘定邊’,北曰‘雄武’。城樓四,萬曆四十三年城垣基地雨傾,四十四年重修。”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錦屏縣于此,道光十二年(1832年)改縣為鄉,設縣丞。1913年移開泰縣於此改名錦屏縣,次年縣府搬遷王寨(今錦屏城)。在縣府搬遷之前,銅鼓古城一直是錦屏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故至今仍有“老錦屏”之稱。

銅鼓古城由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將城內劃為四個片區,街巷縱橫,櫛比鱗次的居民樓房排列于用卵石鑲嵌的花階路兩側,大多依地勢用料石砌二三級或三五級石階。窨子屋設門樓,門後有院子,再後為正屋。封火牆上方用石灰粉飾,彩色花紋框內繪五彩圖案。雄偉壯麗的鐘鼓樓,塔形尖頂,四角翹簷,高20米許,屹立於十字路口。縣署、縣學、書院、迎官樓、接官亭、楊泗殿、萬福寺、城隍廟、孔廟、文昌閣、玉皇閣、百歲坊、貞節坊,許、劉、徐、曹、程、蘇、張、楊八姓宗祠,以及江西會館、湖南會館等分佈全城四個片區。城外,東有鳳鳴樓,南有白雲寺,西有南泉庵,北有北極觀。上述建築,大多修建於明清兩代,規模宏大,工藝考究,增添了古城銅鼓的迷人風姿。

古代繁華的銅鼓城,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衰敗冷落,唯倖存西、北兩道城門、城基、殘垣斷壁和少量的古建築。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