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黎平古城》 

黎平古城

古城位於黎平縣德鳳鎮,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為征虜前將軍周驥創築,壘土而成;二十三年(1390年),指揮使姜瞻改砌石城垣,初具規模。據清光緒《黎平府志》載:“周圍一千二百二十四丈八尺。城身高二丈一尺,腳寬一丈五尺,收頂一丈一尺。城門四,東曰‘迎恩’,西曰‘鎮夷’,南曰‘和陽’,北曰‘寧遠’。城樓四,高五丈有餘。城門卡房四,各三間。炮臺共五,自東至南炮臺三,自南至西炮臺二。角樓五。在炮臺上鋪樓三十七串,一千二百一十九間。入水洞五,出水洞八。惟毛家橋出水洞較寬,可通人行,須防宵小出入。”《開泰縣誌》載:“壕圍一千三百三十四丈,廣三丈三尺,深一丈三尺。”

數百年來,古城曾幾經增修,四城門名謂亦有所變更。明天啟六年(1626年),經黎靖參將陳天策主持複修後,城垣石粗大者長62釐米,寬53釐米,厚48釐米,五面平整;西門外拱右側有一方“鑒真石”,光明如鏡;憑高俯視,城垣依山勢起伏,略呈圓形,總長約4650米;各門設門扇啟閉,並增設跑馬道便於衛戍。

清乾隆十年(1745年),因“城垣半毀于兵,知府徐立禦詳請發幣複修,增設垛牆七百五十七堵,槍眼九百四十四個。”清光緒《黎平府志》載:“光緒七年,知府鄧在鏞、知縣鐘昌傑以城身坍塌,城樓、炮臺俱毀,請款興建;旋卸任,代理知府許乃興、知縣胡承祖領銀修城垣三百三十二丈尺,重修炮樓五座,補修城樓四座。十五年,城垣坍塌二十八丈零,知府俞渭、知縣趙一鶴照例分派各司、寨、屯認修。”

後來,黎平古城城垣、城門相繼被毀,僅存幾段殘垣與東、南城門的內拱。東青陽門內拱闊5米,穹窿高4.8米,深6.5米;南迎薰門內拱闊4.1米,穹窿高4.8米,深6.5米。

1988年,南迎薰門進行了複修,城拱底寬13.27米,高7.1米,收頂13.25米。內外拱間按原樣留有3.1米寬的弓道,頂層高出頂面70釐米,護身牆高1.5米,垛口縱橫40釐米。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