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貴陽文昌閣》 

貴陽文昌閣

文昌閣矗立在貴陽市明洪武初年(1368年)修建的東門城牆上。該閣始建于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其後歷經清康熙八年(1669年)、嘉慶五年(1800年)、道光元年(1821年)等多次重修、擴建和維修,由主體建築——文昌閣樓、兩側廂房及對面倒座組成。因閣建在石牆上、月城內,故該段城牆及城門事實上也是文昌閣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文昌閣碑記》雲:“會城東郊外,有峰突拔,是為木筆文星,支衍幡曲而入城中。”中國古代對鬥魁(即魁星)之上六星總稱“文星”,亦稱“文昌”、“文曲星”。古星相家認為文昌是吉星,主大貴。後被道教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為培修貴陽風水,佑啟後學之輩,“乃於子城上建閣三層……總稱文昌閣”。

貴陽文昌閣的主要特點集中反映在建於城牆之上的主閣樓。閣為三重簷九角攢尖頂。九角不等邊,實屬罕見。閣高20米,底為正方形,12米見方。梁架結構頗為特殊:第二層的重簷金柱及第三層的金柱,均不穿過樓板;第二層的九根簷柱只有四根是第一層的重簷金柱,其餘五根簷柱分別立于底層順梁上。這種做法既提高了建築物的穩定程度,又增加了樓層的使用空間。閣樓樑柱用材數目,多與“九”字有關,如梁為八十一根,柱為五十四根,樓楞十八根,皆為“九”的倍數。在古代,九為陽數,代表無限。貴陽文昌閣,處處尚“九”,足見閣的建設者們對繁榮貴陽文化所抱有的崇高理想與殷切期望。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