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苗族幹欄式糧倉》 

苗族幹欄式糧倉

貴州南部長順、紫雲、羅甸交界處有一種結構特殊、功能適用的幹欄式糧倉,這種糧倉歷史悠久,到20世紀80年代初還廣為使用。但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形式的糧倉在逐年減少,迄今已所剩無幾。

造型獨特的幹欄式糧倉是由架空的支座、倉體及倉頂三部分組成,支座為四柱八枋,呈正方形立體構架;倉體為圓形結構;頂部為攢尖倉頂。遠眺糧倉猶如鄉間亭閣,交織在苗居之中,給人以簡樸美觀的感覺。

糧倉的結構和構造形式與當地的建築材料、氣候條件和糧倉的功能要求密切相關,此外還同工匠掌握的一套不成文的做法有關。糧倉的外觀雖基本相同,但各構件的尺寸則有不同,在取材用料上也有較大的靈活性。

糧倉的台基為塊石或片石砌築,高30~50釐米,平面尺寸約為4.6米×4.6米;台基之上放方形柱礎。支座的四根立柱是用直徑在25~40釐米之間、高約3米的圓木做成,上下分別用四根穿枋連接,呈方形。平面為4米×4米“井”形立體構架。這種彈性穿鬥式結構的構架穩定性好,很少傾斜變形。立柱的頂部有厚7~10釐米、直徑70~100釐米的圓形石墊板。石墊板上為木楞及3釐米厚的倉體木底板。有的倉體底板是用細木條或竹條密佈於木楞之上,再鋪以竹編笆折為倉體底板墊層。

倉體為圓形竹木結構,直徑約5.5米,高約1.5米,有兩種做法:一是在圓形平面的木板周邊安裝直徑為8釐米、間距為1米的立柱,再用橫枋將上下兩端連接成圓形骨架,以支撐倉蓋,外部圍以竹編笆籬,用藤條做箍筋;二是在底板上不做骨架,而用厚竹片編制的笆折沿周邊圍成圓形倉體,於牆體上、中、下部位捆以三道藤條,上部的藤條較粗,做為承受倉頂的“圈梁”。牆體除做圍護結構外,還支撐倉頂所傳遞的荷載。這種倉體取材容易、省工經濟,被一般苗家所採用。

倉體以上為攢尖式草頂,以木條檁椽組成放射形骨架。上敷竹編笆折,有的密佈細木條或竹條,防水層為茅草。屋面坡度在1∶1.5~1∶2之間,檁、椽的直徑為7釐米左右。

幹欄式糧倉有以下四個特點:

(1)通風乾燥,防止黴變。倉體底部距地面約3米高,有良好的防潮空間;倉壁既防雨又通風;倉頂較厚的茅草層既防雨又隔熱。

(2)防火災。一般糧倉與住房都相距10米以上,即便是倉群也留有一定的防火間距。

(3)防鼠害。安放在四根架空支座立柱上部的石墊板,使鼠類無法進入倉內。

(4)防盜。倉體距地面較高,倉門面向住房,而且糧倉的活動樓梯平時是撤掉的,因此有人稱它為安全糧倉。

這種糧倉除存放糧食外,架空的底層還可安放舂米的石碓、作副業生產、存放大型農具等。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