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務川仡佬族民居》 

務川仡佬族民居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一帶的仡佬族建築大致可分為三種建築結構體系,具有代表性。

(1)三角形(亦稱拖尾巴茅屋)住宅。它是一種古老的住宅形式,構造簡單,只用兩柱一梁組成三角形骨架,側面兩個三角形連成一體構成牆和屋面,前面一個三角形為出入口和作為採光的門窗。屋面用茅草、玉米秸或竹編篾笆圍護,以防雨禦寒。這穩定安全的住宅,曾是古代仡佬族人民賴以生存的棲身建築。三角形棚屋至今仍可見到,但不是住宅,而是作為農事勞作期間臨時憩息避雨之用。

(2)拱形住宅。仡佬族先民為居住和遷徒方便,曾創造出一種圓拱形住宅,構造簡單,不用樑柱,只需六根方木或圓木,其中兩根主樑長約2米,四根次梁長約1米,捆紮成長方形底座,上部用四根韌性較好的木片或竹片作為圓形拱圈,以棕葉、秸稈、竹笆等材料覆蓋其上。拱形住屋有單人和雙人不等。這種住屋現用作養蜂、放鴨的用房,故又稱“鴨篷子”。

(3)穿鬥式木構住宅。隨著仡佬族人民的定居和以農耕為主的村寨形成,三角形和拱形住房已不能適應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於是,在原有住房的基礎上漸變為寬闊、高大、舒適的木結構穿鬥式民居。初期建造的住宅為三根立柱落地,間以兩根短瓜(當地稱“五架房”),用三道橫向穿枋和前後挑簷枋組成排架,俗稱為“列”,有“一列不成房,兩列為一間”之說,再以開間枋和桁檁等構件組成“間”,由單間、雙間發展到三間。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需求的變化,在住房的面寬和進深上,視宅基條件和家庭人口的多少,增加立柱和瓜柱,發展到五柱二瓜、五柱四瓜及七柱八瓜,由單層木屋發展到二三層木構樓房。

木構民居的牆體和屋面,依據當地建材資源、經濟條件而定,有的內外牆全用木板,屋面多用小青瓦覆蓋;經濟條件較差的則用木條、玉米秸或竹條等材料作牆,青瓦屋面較少,多以茅草覆蓋。

仡佬族民居的平面多是一字幾個開間佈置,最為典型的是三開間,明間前部設吞口,面闊大於次間;縣城和大集市鎮的富戶建正房、廂房,且有朝門,呈院落式佈置。民居的典型佈局是:中為堂屋,後牆無窗,中設祖宗神龕;左右次間中設縱向隔斷,分為四間,作臥室、廚房、火堂;火堂間喜用“火鋪”,一般設在前間的一角,“火鋪”為2米×2米、高0.7米的箱形封閉式坐凳,留有活動小門,便於出入,中有火堂或簡便爐灶,很有特色。

仡佬族木構民居的建築藝術處理同其他民族一樣,一般規律是由簡到繁。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因素,房屋的裝修水準總是參差不齊,山區的仡佬族民居只作簡單的裝修。裝修的重點部位是明間的吞口處,門窗也是裝修的重點,作不同紋樣的花飾處理。

木構樓房民居一般都有明顯的台基,四周比外柱寬出0.6米左右,以料石或毛片石砌成。台基、房身和簷口以上的屋面三段分明。

仡佬族木結構民居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年代,從古至今一直沿用,這種建築結構體系可就地取材,居住比較舒適。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