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建水雙龍橋》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建水雙龍橋》 建水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建水縣城西2.5公里的瀘江河與塌村河的交匯處,橋因兩河猶如雙龍蜿蜒盤曲而得名。據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建雙龍橋樓閣序》碑文記載,雙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最初只建在瀘江河上,為三孔石拱橋。而當時塌村河上只有木橋,一遇洪水則被沖毀。清道光元年(1821年)又增建十四孔,與原有三孔銜接,成為今之十七孔。 此橋為尖拱石拱橋,橋身用青石砌成,全長147.8米。橋面寬窄不等,最早建的三孔寬5米,後建的十四孔寬3米。橋面兩側有石砌的實體護欄,高0.9米、厚0.35米,古樸而無雕飾。 橋上原建有飛閣三座,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兵燹化為灰燼,光緒十九年(1893年)“因其舊制”重建樓閣三座,歷時兩年。 橋的中閣為歇山式琉璃瓦頂三重簷樓閣,飛簷交錯,巍峨秀麗。閣為長方形,南北長16.2米,東西寬9.2米,通高20米。閣的底層為橋的通道,面闊、進深均為五間。閣內西北隅置有木梯,可供遊人登高遠眺。橋的南北兩端原各建橋亭一座,與橋身正中的飛閣互相輝映。現南端橋亭尚存,而北端橋亭已毀。南橋亭為木結構八角形重簷攢尖頂,下層為方形,東西兩面築牆,南北敞開,以利行人通行。 雙龍橋與橋閣的建造年代雖不久遠,但建築技術與造型藝術堪稱我國古代石拱橋中的佳作,是我國古代橋樑中的瑰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