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首嶺遺址》  Ruins of Beishouling

北首嶺遺址

北首嶺遺址位於寶雞市東北部,南距渭河約2公里、坐落在渭水北岸的第二臺地上。遺址面 積達6萬平方米,北部是主要居住區,南部是主要墓葬區。遺址發掘面積4727平方米,發現房址五十座、窖穴七十五個、彩窯四座、排水溝二條、墓葬四百五十一座。此外,還出土了陶器九百餘件,其他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及裝飾品等遺物五千餘件。該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大致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和中層屬於仰紹文化半坡類型,但上層較晚,據測定該類型文化距今五千八百至六千八百年,下層文化較早,屬北首嶺類型,經測定距今七千一百年左右。

北首嶺類型未發現房屋建築,只發現三十五個窖穴、一座陶窯和七座墓葬。半坡類型是該遺址的主要成果之一,發現房址五十座、窖穴四十個、陶窯三座、墓葬四百四十四座。半坡類型村落遺址的佈局有一定的規律。五十座房址分佈在村落的四周,門絕大多數面向廣場。廣場南北長100米,東西寬60米。在這塊場地上有四層路土,第一層路土距地表13米,第二層路土距地面2米,第三層路土距地表25米,第四層路土距地表3米,每層路土面上都摻合著料姜石、紅燒土碴、木炭末等。過裏發現的五十座房屋,均為半地穴式建築。房址的形狀可分為三種形式。(1) 方形。面積較大,一般在342~8826平方米 。居住面的一角有一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土台,灶坑呈桃形,大而深。半地穴的四壁垂直,居住面上有四個柱洞,分別位於房屋四鋝與灶坑之間。此種房址只發現三座,以77F3為代表。77F3位於西區,坑口距地表13米。房址長、寬均為94米。牆上先塗一層料姜石,再抹一層草泥土;而居住面是抹一層草泥土,局部再抹一層料姜石。居住面的東北角有一個小平臺,面上抹有一層草泥土。灶坑設在房屋東部正中離門道不遠處。門道開在東牆正中,呈窄長的斜坡狀凸出屋外。(2) 長方形。面積較方形為小,一般在87~342平方米之間。以F23、F27為代表。F23位於北區,坑口距地表045米,門向東南。房址東西長45米、南北寬445米、居住面和牆壁均先塗一層料姜石漿和一層草泥土,外面再刷料姜石漿。灶坑設在房址南部正中,正對門道,呈瓢形。灶壁垂直,底平,周壁抹有草泥土和料姜石漿。居住面有柱洞四個,位於房屋四角附近,口大底小。門道開在南牆正中,呈長方形突出屋外,門道底部呈斜坡形,前端有兩級臺階。經探掘觀察,F23是在一座廢棄後的房址上F41——擴建的,它沿用了F41的門道、灶和南壁擴大了東、西、北三壁,在居住面上加抹了一層草泥土而建成的。F27也位於北區,坑口距地表032米,門向正南。房址東西長42米、南北寬29米。牆壁與居住面垂直,牆上抹有料姜石漿和草泥土,居住面則又塗了一層料姜石漿。灶坑開在房址南部正中,呈橢圓形,略高於居住面,灶底平。共發現柱洞二十五個,居住面二個、東牆五個、西牆五個、南牆六個、北牆7個。牆上柱洞都是一半在牆上一半在居住面上。門道開在南牆正中。(3) 圓形。面積很小,僅一座為F36。F36位於南區,坑口距地表08米,門向西北。房址口徑38米,口部略大於底部,底部平。居住面和牆都抹有草泥土。灶坑在房屋的西北,呈橢圓形。發現柱洞二個,位於房址中部,相距075米。門道作長條形突出於屋外,底部作斜坡狀。

門道兩壁抹有料姜石漿和草泥土。半坡類型發現窖穴四十,多為袋形、直筒形、鍋底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多種。三座陶窯平面呈葫蘆形,由火口、火膛、火道和窯室四部分組成。窯室作圓形,窯室底部是二個土臺子,直徑1米左右,四周挖有一道環帶形火道。火膛在窯室的一端,皆為一個口大底小的橢圓形土坑。火膛與火道相連處即為火口。整個窯的周壁及底部均先抹一層料姜石漿,後再抹一層草泥土。北首嶺遺址發現的墓葬最多,屬於半坡類型的有四百四十四座,可分土坑墓和甕棺葬兩種。寶雞北首嶺遺址的遺物和遺址十分豐富,為研究仰紹文化及其前身(喪首嶺下層文化)的建築形狀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