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趙家耒遺址》  Ruins of Zhaojialei

趙家耒遺址

趙家耒遺扯是一處龍山時期的古文化村落遺址,位於武功縣武功鎮南約3.5公里處,坐落在漆水河東岸第一臺地上。該遺址東西寬約300米,南北長約60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達6米左右,與滸西莊遺址隔河相望、東西相對。趙家耒遺址發掘面積582平方米,發現客省莊二期文化及其他古文化房址十座,夯土院落建築群一處,柵欄二處,窖穴三十四個,陶窯五座,墓葬五座,各種遺物二百五十四件。其文化層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仰紹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以及西周時期的古代遺存。其中文化層最厚、遺跡現象最豐富的是客省莊二期文化遺存。客省莊二期文化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大致距今四千至四千三百年。客省莊二期文化共發現房址十座、柵欄遺跡二處、窖穴三十個、陶窯一座、墓葬二座。十座房址都保存較好。其形制大致可分三種形式。(1) 半地穴形式。共發掘四座,其面積較小,約在12~13平方米之間。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和“凸”形兩種。房址的居住面至穴壁基部塗有草泥土白灰面。門道窄而短,灶坑均設在居住面中部,基本上對著門道。這種房址以F4較為典型。F4坑口距地表0.85米,從地層疊壓情況看,它是十座房址中建築最晚的一座。這座房址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四角圓鈍,居住範圍南北長3.6米、東西寬3.3米。居住面與四壁為草泥土白灰面。灶址設在居住面中部,與居住面平齊。門道開在南壁中間,突出屋外,短而窄,底部與地坪平劑,壁上與底亦塗有草泥白灰。(2) 窯洞形式。只發現F12一座。房址是從西向東往當時的坡崖上掏挖而成的,四壁均為生土。F12坐東朝西西窄東寬,平面呈“凸”形,面積12.4平方米。居室四壁保存很好。東、南、北三壁均以較大的傾斜度向口部收縮,西壁則呈垂直狀。周壁抹有一層厚1釐米的草泥土,但沒有塗抹白灰牆皮。居住面為白灰面,白灰面下有一層草泥土,草泥土下還有一層黃色夯土。灶坑設在居住面中部,灶的主體部分很圓,它的西部呈圓弧狀向外突出,灶址表面隆起。

房內共發現柱洞四個,二個緊靠西壁,另二個柱洞位於房址北部,作東西向排列。門道設在西壁中部,向外突出。(3) 半窯洞半起牆形式。共有五座。這種房址也和窯洞式房址一樣,依坡勢向斷崖掏掘,挖成窯洞作為住處。它們與窯洞式房址不同的是,在靠近洞口的前牆均築有夯土牆,有的在窯洞近洞口的洞壁旁還築牆加固。這些房址的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和“凸”形兩種,而以“凸”形者為多。面積大小不一,在11~17平方米左右。前牆中部留有門道。有的房址有夯土房基。居住面均為草泥白灰面,牆皮只塗抹在牆體的下部。灶坑是在居住面中間挖一個圓坑,經夯實填土而成。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五座房中,其中四座即F11、F2、F1、F7是自北向南排列的,它們同屬於一處夯土院落。這四座房址的西部築有一道南北向的夯土院牆。夯土院牆的基部與居住群的門道底部大致平齊。院落中部偏南處還有一道東西向的夯土牆,把院落分為南北兩個小院。過種房址的典型代表便是F11。F11口部距地表2.8米,居住面距地表4.9米,平面呈“凸”形,西窄東寬,拐角圓鈍,面積14.17平方米,門向坐東朝西。F11的北壁西段與南壁西段均築起夯土牆。北壁的東段是房址的北牆,西段向西延伸,與屋外院落的院牆的夯土墩子相連,其南側則與房址西牆北段相連。南壁的東段是房址的南牆,西段向西延伸,其北側與西牆南段連為一片。在南夯土牆上發現二個柱洞。在西牆西北角及西南角各有一個較大的柱洞。此外,西牆東南角還有一個小柱洞。房址口小底大。門道設於西壁中部,門道兩端有土門檻。居住面分上、下兩層,均為草泥土白灰面。在下層居住面中,灶址設在中部,圓形,經挖坑、填土夯實做成,略隆起;有柱洞二個,均圓形。在上層居住面中,灶址仍沿用下層的灶址,灶面與居住面平齊,屋內也有柱洞二個。從屋頂倒塌的現象來分析,F11的屋頂與現在的窯洞近似,可能為拱狀。陶窯僅發現一座,分窯室、火膛兩部分。窯室在東北,火膛在西南。窯室已殘,僅剩東壁,殘存部分上大下小,壁斜直底部有兩股火道。火膛口小底大,呈圓形袋狀,周壁修整光滑,底部平坦,口徑0.54米,底徑0.85米,高0.55米。二座墓葬均為僅能容身的長方形豎穴墓,有板灰痕跡,一座隨葬一件陶餅,一座隨葬兩件蚌殼、一枚獸牙。趙家耒遺址的客省莊二期文化是前所少見的,發掘出的大量遺跡,遺物,為研究客省莊二期文化的文化性質,經濟狀態,生產力發展水準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研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