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明榆林城遺址》  Ruins of Yulin City of the Ming Dynasty

明榆林城遺址

明榆林城遺址位於榆林縣境內,是一座明代的城防建築。始建于明正統初年(1436年),後於成化九年(1473年)擴建。古城的主體部分為明所建,後在清時進行改建,部分則是重修。古城建于長城腳下的駝峰山,故又名“駝城”,平面呈不規則矩形,南北較長,近3公里,東西略窄,約1公里多,周長約7公里。明清時期的城垣至今保存還比較完整。城垣走向受地勢制約,通常是地勢高處城垣較矮,而地勢較低之處城垣則較高。東西兩面城垣,受河水和山勢所限明代幾乎沒有擴拓,而南北城垣則多次經過加固或擴拓,故明榆林城是南北狹長的佈局。城的四面有五座門(東、南、北三面各開一門,西面有二門,稱前後西門。城內僅一條大街,貫通南北門,橫跨大街,前後屹立數座城樓、牌坊。目前尚存新明樓、萬佛樓和鐘樓三座。另外,明榆林城東部地處駝峰山山梁,地勢高敞,是個理想的建寺築廟場所,故自南而北密佈佛寺、道觀、宗祠,形成了東山古建築群。新明樓位於榆林城市街中段,約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清嘉慶(1796~1820年)、光緒(1875~1908年)年間均有修葺,是榆林地區現存時代較早的木構樓閣建築。樓高三層,各層腰簷設平座欄幹。底層和二層面闊,進深都是三間,三層向內收進為一間,底層周帶回廊。為方便交通,還設計了過街樓,同時將柱子立於四隅磚臺上,這樣既抬高了底層高度,又使得樓體顯得輕巧。樓體結構簡潔,底層柱網圍成三圈內圈一間四柱,通高三層,中圈三間十二柱,通高二層,外圈三間十二柱。外觀逐層收減高度,柱子有明顯“側腳”、“生起”,造型穩定而優美。底層斗栱柱頭科與平身科相同,外跳為七踩三下昂,昂嘴如象鼻,裏轉為七踩三翹。明間平身科作如意斗栱一拈,斗栱富有裝飾性。歇山頂山花作博風、懸魚,十字架脊獸,作四龍盤於脊端,頭向上呈對望狀。萬佛樓位於榆林城市街南段。樓體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民國5年(1916年)被火焚毀。民國7年(1918年)按原樣重修。萬佛樓為一座佛寺,樓臺用青磚砌成,長29.6米,寬18.4米。下方築出十字券洞與街道相通。券洞高、寬各約5米,台內有階梯可上臺面。萬佛樓的主體建築為一觀音殿,面闊三間,周回廊,總面闊11米,高兩層,位於臺面中央。觀音殿殿基將臺面分成南北兩個小院。北院有東西配殿,各小三間,南院亦有東西配殿,各小三間,並有鐵幡杆一對,鐵獅一對。觀音殿東面通往禪房,原有木牌樓一座,象徵寺門,現尚存柱礎石。從現存的遺物看,觀音殿的整體建築規模,用材都比較小,而且制做手法簡單。大木為小式柱作,不施斗栱,構架為前後抱頭梁對五架梁,平梁上叉手與蜀柱並用。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