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西安鼓樓》  Drum Tower in Xi^an

鼓樓位於西安西大街北院門南口,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樓呈長方形,從地面至屋頂通高34米,面積為1988.8平方米。基座用青磚砌成,高7.7米,南北寬38米,東西長52.6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均為6米、長38米的拱券門洞,北達北院門,南通西大街。樓體建築在基座的中心。其結構為“重簷複屋”、“三滴水”。正面為七間,進深三間,四面有回廊。每層正面設有十根明柱,為“七間九”。建築形式為重簷歇山頂,第一層樓身上置腰簷和平座,第二層樓頂上覆有青瓦,外簷和平座上均飾有青綠色的彩繪斗栱,使樓層次分明。彩繪圖案選用了等級較高的和璽彩繪和鏇子彩繪。

在鼓樓的南北兩側各懸掛清代名人書寫的“文武聖地”、“聲聞於天”巨額大匾。字清秀挺拔,使鼓樓更顯得宏偉壯麗。民居韓城黨家村黨家村位於韓城市中心東北方向,距市區9公里,距黃河3公里。村落居於南、北有原(原高約35米左右)的狹長形,東西走向呈“葫蘆”狀的溝穀之中,海拔為400~460米。村南有泌水繞行,形成依原傍水之勢。因地形較低,俗稱“黨家〓”。其依原傍水的龕位,使該村不受西北季風的侵襲,夏季順泌水走向卻可得到川道吹來的冷風,構成宜人的氣候。

党家村始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名東陽灣,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更名黨家灣,後稱黨家村。村內明清建築較多。党家村及其民居極有特色地呈現著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環境及其景觀獨具特色,周圍密佈土原、溝穀,遠看只見塔頂,中觀半露村貌,近視瓦屋千宇,樓、塔、碑、祠與民居相輝,村寨輪廓線韻律起伏。東北方向有泌陽堡,高出村址30多米。東南方向有文星塔。村落中央昂首挺立的看家樓,環視整個村莊,與文星塔、節孝碑及民居構成党家村優美的天際線。

黨家村的巷道有主巷、次巷、端巷(死巷,即死胡同),有長有短,曲曲折折,由各戶門樓及門房沿街北牆所圍成,寬度不等,寬者3~4米,窄者1米多。巷道路面一律石墁,斷面呈鍋底形,中間低、兩側高,以利順勢排水於中央,防止雨水浸近居民牆基于兩側。各巷道的走向符合地形的排水方向,又滿足宅基地(莊基)的合理劃分。

党家村巷道不僅優美而且具有特殊的內涵:
(1) 大門(院門)不沖巷口。凡大門均躲開巷道之口。一旦院門很難躲開巷道沖口,則立照壁或螢幕牆對沖巷道口。
(2) 巷不對巷。黨家村巷道無論主巷、次巷或再次巷均少有筆直。
(3) 門不對門。各戶院門無一相對,相互錯開。院門對面的牆,一般作磚飾照壁(影壁)。高門樓及是韓城地區民居的獨特風格之一,黨家村的宅院門幾乎全部是高高的高門樓,當地也稱“走馬門樓”。門樓外面一般均有上馬石、拴馬樁、拴馬環等設置。門樓十分講究,門樓兩側牆面刻詩文或蜂房紋。上方有鷹嘴燈架,門的“墀頭”巧奪天工,花磚雕飾,形式多樣,題材豐富。大門黑漆包鐵頁子,六角形,八角形花而鋪首門環。門檻為兩個板凳組成,各式各樣的抱鼓、門枕石雕工精細。門簪、門楣等木雕裝飾可謂集木雕、磚雕、石雕於一處,門額多有題字。

韓城地區為文史之鄉,土風醇茂。四合院民居典型,地方特色濃郁,大都磚牆、瓦頂、木構,品質上乘。它既不同於北京四合院,又區別於陝西關中地區所說的“房子半邊蓋”(指單坡屋頂,俗稱陝西八大怪之一)。党家村四合院民居全面反映韓城地區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徵。居民除有做官為宦之家,大都為殷實農商之戶,普通有能力建造一磚到頂的四合院民居,村風醇茂以仕為榮,具有較高文化。

黨家村的四合院有“三分院子分四場”的說法。一般院基長22米、寬11米左右。院落呈長方形,青磚墁地,中央設“天心石”。上房叫廳房,左右兩則叫廂房,廳房對面叫門房。房屋間樓均取單數,廳房三大間,門房小五間,廂房三間或五間。房高有定數,門寬有規定,四合院及其門的方位也均有一定的規制。

廳房、廂房、門房均設閣樓層,但其功能並非住人,而是貯藏物品,除少數在門房和廂房之間設固定木樓梯外,一般均用活動式木梯上閣樓,用後移走。閣樓層木地板即房屋的頂棚。廳房、廂房及閘房間的閣樓通常可以串通。建築結構採用木構架體系,作法簡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少量懸山。雕飾三雕俱全。磚雕多用於屋頂、簷下的墀頭、照壁,工藝有陰刻、浮雕和立雕。木雕多用於門窗、門樓、傢俱等。石雕用於接近地面的柱礎、門枕、上馬石等。加之油漆彩繪、金屬鋪首所形成的氣氛,使村寨呈現出一片文風昌盛的景象。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