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拉卜楞寺》 Labrang Monastery

拉卜楞寺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縣城西,大夏河以北的北山坡地上,原名叫紮西奇寺,意為吉祥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後經陸續擴建和新建,有經堂6所,大小佛殿84座,嘉木樣及各大昂欠(即活佛佛宮)31座,一般昂欠30座,吉哇院8處,嘉木樣別墅2處,大廚房6所,普通僧舍500多院共1.2萬餘間,經輪房500餘間,此外,還有講經院2處,印經院1處,藏經樓1幢,鎏金銅塔1座,喇嘛塔3座等建築物,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占地87公頃左右,其中建築物占地40多公頃,是全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宗主寺之一。

拉卜楞寺因其講經嚴明、治學嚴謹、學者輩出、著作豐富、建築宏偉、活佛眾多、屬寺多、轄地廣,故有藏外“小哲蚌寺”之稱,又有“衛藏尼哇”(第二西藏)之美名,曾經是甘、青、川藏區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現保存比較完整。

寺院內設有六大“紮倉”(即學院)。因此,建築物不但具有通常皆有的宗教色彩與風格,還具有鮮明的學府特徵,這是拉卜楞藏族寺院不同於其他各類寺院的顯著區別之一。

根據喇嘛的宗教生活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需要,拉卜楞寺建築共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堂。系僧侶集會誦經學習之場所,是紮倉的主要組成部分。全寺六大紮倉各有一所,其中規模最大者為鐵桑琅經堂,它是全寺之中樞,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嘉木樣一世興建,嘉木樣二世和五世均有重建和擴建。這是一幢藏式和古宮殿式相融合的建築,由前殿、前庭院、正殿和後殿組成。前殿高二層,為大屋頂式建築,樓上樓下均有前廊,樓上供有藏王松贊干布塑像,前廊寬敞明亮,是寺主嘉木樣、大活佛及僧侶官員們每年正月祈願法會和七月法會時觀會之處。前後殿之間有大庭院,為本紮倉僧眾辯經場所,兩側有廂房32間,牆壁上彩繪佛祖釋迦牟尼生平應化史。正殿藏語叫“措欽都康”,即俗語之大經堂,殿為四層藏式平頂建築,高30米,東西面十四間約100米,南北十一間70米,11間,殿內共有柱子140根,可容納3

000多僧侶同時誦經。殿中部凸起天窗採光,殿頂藻井繪紮嘉達結(意為吉祥八珍),地上滿鋪五光十色的栽絨墊毯,屋頂上覆鎏金銅瓦,飾以鎏金銅獸,設置金寶瓶、金法輪、金陰陽鹿和金幡幢,在陽光照射下,交相輝映,顯得富麗堂皇,氣勢雄偉。

(2)佛殿。為僧侶誦經及信徒朝拜之所。除每個昂欠各有一所外,尚有宗喀巴佛殿、千眼千手觀音殿、彌勒佛殿、釋迦牟尼殿、白傘蓋菩薩殿、錄度母殿、白度母殿、壽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圖旦胞章、護法殿等。彌勒佛殿,亦稱壽禧寺,由前廊和佛殿組成,平面近於方形,是該寺最大之鎏金瓦屋面,故又稱大金瓦寺,在大經堂的西北隅,為現存最高之建築,高四層,縱深各五間,嘉木樣二世興建,結構為混合式,週邊石牆,內木結構,最高層為宮殿式方亭,四角飛簷,上覆鎏金銅瓦、鎏金銅獅、銅龍、銅寶瓶、銅如意、銅法輪等,在陽光下閃爍生輝,氣象非凡。

(3)昂欠。是取得一定學位後管理紮倉的各級活佛的住所和辦公處。昂欠內設有活佛的臥室、會客室、佛堂、自用的經堂以及各種輔助房屋。其中以嘉木樣昂欠規模最大,分上、中、下三院,上院稱德容宮,中院為圖旦胞章,下院為德容修,同稱大昂。德容宮系嘉木樣的上佛宮,每當舉行盛大的法會時,嘉木樣在這裏講經說法,摩頂受禮。正殿院之左側為兩層樓房,樓上系嘉木樣夏季住房,右院正宮為嘉木樣冬季住房,樓下為嘉木樣大昂倉庫。大昂欠屋頂均置佛徽,殿前布圍上亦繪有佛徽,整個建築莊嚴宏大,富麗堂皇。

(4)藏經樓。是全寺僧侶公共閱覽經文的地方,類似圖書館,在薩木察倉西,內藏各種經卷7萬餘冊。

(5)辯經壇。喇嘛和活佛的升級,必須經過辯論,集體辯論有一定的地方,即辯經壇。該壇建在壽禧寺右側一塊斜坡地的高處,系一座體量不大的小型開敞式建築,作為講壇,前面是一片用塊石鋪砌的平整場地,供主持辯論的活佛和僧侶們辯經時使用。

(6)印經院。在千眼千手觀音殿前,原為河南親王府,1939年改建,是全寺印刷經文的場所,主體建築是收藏經版的房屋,外形與一般經堂相似,內藏經版甚多。

(7)夏殿勞巷。在大經堂東北隅,原為西藏班禪大師之行宮,仿西藏日喀則班禪住房修建。

(8)菩提法苑。在寺西薩哈爾村之南,為嘉木樣之別墅。

(9)嘉木樣花園。在寺西之來周村旁,園內遍植各種名貴花卉,楊柳成蔭,溪水繞流,並有亭台和休息場所。

(10)經輪房。藏名叫嘛呢房,為簡單之平房,無門無窗,類似敞房,圍繞寺周,約500餘間,內設經輪。

(11)“喬登”。意即塔,塔有兩種,一為內裝經文或佛像,置於寺院入口成為標誌。一為內裝活佛屍骸的靈塔,多置於佛殿內,用金屬製成。這些靈塔中,以第五世嘉木樣呼圖克圖的靈塔最為豪華。拉卜楞寺原有白塔三座,銅塔一座,大部被毀,今僅存大經堂東側之白塔一座,屬喇嘛塔型。

(12)僧舍。為一般僧侶之住宅,一律採用平房,土木結構,二三間組成一個單元,幾個單元組成一個院落。由於宗教教規的限制,建築外牆只刷白色,門窗刷黑色邊框,比較樸素。內部則與一般藏民的住宅居室類似,只是沒有生產用房。房屋組合極為靈活。室內四周鑲以板壁,遍置壁龕。房屋的進深、開間、高度均較適宜,而且往往利用地形造成一二層相互交錯,使空間變得很靈活。

(13)廚房。大經堂之西為大廚房,內有大銅鍋四口,大鐵鍋一口,直徑3米許,容積達10立方米左右。每逢法會,全寺3000多僧侶之食,皆取於此。

(14)茶房。每個紮倉旁都附有茶房,內置直徑1~2米的大銅鍋數口。

拉卜楞寺的建築形式,可以分為藏式和藏漢混合式兩種。從總體上看,它沿襲了西藏等地寺院宮殿建築的形制。例如,丁科爾紮倉之正殿,系嘉木樣二世於1763年遵照班禪六世華丹益喜大師的法旨,仿照西藏紮什倫布寺丁科爾紮倉修建。曼巴紮倉之正殿,系1784年嘉木樣二世仿照西藏甲合爾柔喜琅曼巴紮倉建立。吉多爾紮倉系嘉木樣四世仿照拉薩宰南傑紮倉於1879年創建。夏殿勞巷,系仿西藏日喀則班禪住房修建的。以上建築純系藏式。其實,在西藏的藏族寺院建築中,也有不少方面吸取了漢族建築的處理手法,帶到甘南以後,又吸取和融合了當地回漢建築藝術與技術。後期的經堂、佛殿、僧舍等建築多由臨夏回漢匠人施工,這就自然地融合了當地的建築風格。例如,有的佛殿採用了漢制歇山式大屋頂,彩畫、木雕、門窗裝修等也運用了當地回漢建築處理手法;有的大門純系臨夏回族自治州地方風格;有些僧舍則採取了甘肅傳統的四合院佈局形式,等等,從而構成了既有藏族建築特色,又有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它那龐大而穩定的形體,對比強烈而明朗的色彩,自下而上逐漸收分的石牆,宮殿式或平頂式的屋宇,梯形黑色窗套,牆體上部棕色茴麻飾帶,以及金光閃閃的屋頂寶瓶、法輪、陰陽鹿等,構成了藏族寺院建築的主要特徵。

拉卜楞寺建築就其建築物本身的體量來說並不十分高大,最高的建築物只不過四層,但是,由於在建築藝術上採取了種種巧妙的處理手法,使體量不是很大的建築造型莊嚴雄偉,達到了小中見大的效果。比較成功的處理手法有以下幾種:

(1)誇張手法。誇大建築尺度是比較常用的手法之一。大經堂主殿只有四層,高度卻為30米,大大超過了一般人體的尺度比例,人們在大空間裏活動,自然感到人體之渺小、建築物之高大。誇大建築細部也使整個建築顯得高大,最突出的就是在窗洞口四邊刷黑色大邊框使窗戶尺度加大,門框上左右三邊作一層又一層雕刻精緻的裝飾帶使門尺度增大。門窗誇大了,建築物也覺得很大。

(2)視差手法。利用人們視覺上的誤差,體現建築物之宏偉高大。用得最普遍的是在佛寺、經堂等建築物外牆採取由下而上逐漸收分的手法,使本來不是很高的建築產生了高聳、挺拔、向上的感覺。有些建築物還在頂部作一個造型複雜的屋頂,更加強調了向上感,構成了樓閣淩雲的氣氛。增設假門窗,也是一種視差處理手法,例如,壽禧寺,實際只有四層,由於安裝了假門窗,在外觀效果上變成了六層。再一種手法是運用橫線條造成多層感,如在經常、佛寺的女兒牆上,用棕色“邊瑪草”(即茴麻)作橫向飾帶,使原為二三層的建築收到了多層建築的感覺。另外,利用體型的組合變化造成錯覺也很成功,例如,壽禧寺本身體量不大,但前後凸凹四層,上下跌落五層,甚至女兒牆也有跌落,這樣造成了一種錯覺,使人感到體型複雜、建築很大。

(3)利用地形。建築物因山取勢,在坡地上順著等高線一層一層地修建,構成屋宇層層、殿堂重疊之勢,人們遙望寺院,樓閣淩雲,金瓦紅牆,光輝燦爛,氣勢雄偉壯觀。

拉卜楞寺建築,從整體造型到建築物的每一個構件、部位,如牆體、屋頂、女兒牆、樑柱、櫨、欄杆等都明顯地顯示了建築物的民族特徵。

(1)牆體。經堂、佛殿之牆體,內側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外側用塊石砌築,砌時不立杆掛線,不用泥,但砌成的牆體,表面整齊,堅固耐久。牆體最厚處達1.5米,並由下向上逐步收分,構成向內壓力和較穩定的平衡,抗震力強,整個建築物顯得十分堅實、穩重、高聳、挺拔、雄偉。

(2)女兒牆。牆體上部棕色“邊瑪草”飾帶是藏族建築的特徵之一。它是將柳枝用牛皮捆綁成直徑約10釐米的小圓束,上下用木釘固定,經色漿浸泡而成棕色,然後砌築在牆體的頂部,形成飾帶,其上為黑底白色的裝飾性假椽子,上覆綠色琉璃瓦或石板瓦,起隔雨雪、減輕牆體自重的功能,實用美觀,它與紅色或白色、黃色牆面構成了豐富和諧、風格獨特的民族建築造型。

(3)屋頂。有漢式歇山頂和藏式平頂。在頂上設置藏族寺廟建築所特有的金寶瓶、金法輪、金陰陽鹿,它和牆面上的金幢、金飾等,都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強烈的民族建築個性,豐富了藏族寺院建築的外形輪廓。

(4)柱子。柱子造型十分別致,柱身基本形狀為方形,但四角作多角處理,柱徑由下向上略有收分,柱頭採用弧線作了收縮,形成束腰,其上承托著斗縅和梁枋,整個柱子顯得穩重、華麗而富有變化。

(5)櫨杆幹。俗稱托木,設在柱子頂部,其上是梁枋,功能上起著承托梁枋的作用,故用料較大,其長度約占柱距的8/10。造型類似漢式古典建築的雀替,但在構造上與雀替又有明顯的不同。由於作了精心的藝術處理,用料雖大,卻造型優美而不覺笨重。

技藝精巧的雕飾和濃裝重彩的彩繪是拉卜楞寺建築室內外裝修的一個顯著特點。佛殿、經堂、昂欠內的所有構件都採用雕飾、彩畫裝飾,用色一般以紅、黃為主,少量輔以藍、綠,很少採用退暈,並施以大量鎏金銅飾,極其華麗輝煌。嘉木樣的上佛宮——德容宮,除華麗的室內裝飾外,正殿內設雕有九龍的嘉木樣金座,座上嵌各種銀質花卉及龍獅等,金座兩側柱子懸雕金龍四條,鑄雕精細,技藝高超。嘉木樣的住房,室內裝飾檀香木雕制的屏風,屏風上嵌10幅彩繡西湖十景圖、8幅堆繡人物畫、6幅唐玄奘取經彩繪圖。室內置檀香木雕制的座椅多對。裝飾、陳設都很華麗。

壁畫藝術和堆繡、刺繡、剪繡藝術薈萃一堂,是拉卜楞寺建築裝飾中的又一個突出特點。

在經堂、佛殿、回廊等建築物的牆壁上,處處繪有反映宗教內容的壁畫,如佛祖釋迦牟尼生平應化史跡、四大天王、生死輪回圖,以及密教佛案圖等。壁畫金碧輝煌,顏色協調,比例得當,線條優美,形象生動,給人以一種可敬可畏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在曼巴紮倉(即醫藥學院)的院內北側牆壁上,畫有依據人體脈絡繪製的大樹圖和草藥標本圖,圖上注有藏文說明,供藏醫學僧侶們觀習之用,它把壁畫的裝飾性與實用性成功地結合起來。

全寺共有佛像萬餘。佛像系用高級綢緞,採取堆繡、刺繡、剪繡彩織而成。其中以釋迦牟尼、無量光佛和彌勒佛三尊佛像為最大,高約30米,寬約20米。

酥油花是藏族寺院中的一絕。它是由寺院僧侶們將酥油調上各種顏色,塑成人物、花卉、山水、建築、飛禽走獸和佛教故事圖像等。其工藝精巧,造型逼真生動,色彩鮮豔,獨具風格。

色彩在藏族寺院建築藝術處理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賦予建築物以鮮豔奪目的外觀和富麗堂皇的內部裝飾。其用色以暖色為主,常見的有紅、黃、金、白、棕等色,均為明亮度、飽和度較高的色彩,反映了藏族人民在高原環境中所形成的審美心理和生活習慣。

在藏族人民的心眼裏,寺院是代表佛國世界,屬尊貴之列。藏族人民視紅色為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莊嚴、幸福、富貴,黃色也視為尊貴之色。所以藏族寺院建築中的佛殿、經堂、護法神殿、靈塔殿等,其外牆通常均施用紅、黃等色,以表示對神和活佛的尊敬。如拉卜楞寺的佛殿外牆塗黃色,上覆金頂,經堂外牆為紅色,上覆綠色琉璃瓦,極為莊重。

藏族人民還喜歡白色,在喇嘛居住的昂欠以及其他一般性建築物,其外牆皆塗白色。藏族人民不喜歡黑色,但在建築物的窗洞外框通常塗刷成藏族建築特有的黑色梯形窗套。這是因為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光熱能,改善視窗的微氣候,在嚴寒的西北地方具有提高室內溫度的實際效果,這是其一。其二,黑色的梯形窗套使牆面色彩豐富又富有變化,建築物更顯得莊重。其三,據說還可以鎮邪、主祥、逢凶化吉。

建築物的正面,或窗口上部,通常掛有大幅繡有各種花紋圖案的布幔,或黑底白邊,或白底藍邊,它與紅、黃色的牆面構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既能保溫、防曬,又給建築物增添了光彩。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