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塢壁》 

“塢”字最早約見之於西漢,其原意為構築在村落週邊作為屏障之土堡,也叫“庳城”。《後漢書•董卓傳》載:“又築塢於眉,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漢武帝時,把秦長城自臨洮向西延伸至敦煌,沿長城內側修築了許多逶迤相望的烽火臺,台四周用土牆圍護,稱之曰“塢壁”。每隔若干距離,再建一個較大的塢壁,供侯官都尉留守駐屯,故塢壁的起始在於軍事之需要。

東漢年間,由於國內階級矛盾十分激烈,戰亂頻繁,於是城堡式的塢壁遂被民間的豪尊富貴之家所採用,他們擁持部屬家兵,紛紛築塢壁自守。為此,自漢末、三國、魏晉直至北朝,河西走廊一帶塢壁住宅為之大興。

塢壁住宅,四面系土築高牆,或用砂土礫石夯築而成,牆體甚厚,正面開門,有的為雙道門,牆內壁四周建房,或院中蓋樓,形似城堡,故當地稱之曰“堡子”,或稱“莊廓”。因為河西走廊地區氣候乾旱,雨量稀少,春夏多風沙,冬季嚴寒,故這種擁有高大土圍牆的塢壁住宅,除具有防衛之功能外,在擋風、防沙、禦寒等方面又有明顯的優點,故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直到近代,這種建築在河西走廊地區仍然可見。

塢壁住宅在其總體造型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為防衛型,四周設高牆圍繞,正面開大門,門上有樓,樓上開窗,可供覌望。另一種為防攻結合型,這種類型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高圍牆上有類似烽火臺之建築,可以覌望與射擊;再一種是四面有高牆圍繞,院中有一高聳的望樓,可覌望,也可俯射。較小的塢壁住宅,僅為一戶之居,院落空間小,無樓房,建築物沿內牆四壁修築,土木結構,北面為堂屋,東西側為耳房,南面是輔房,屋面為草泥頂,單面坡,坡度平緩,坡向院中心,屋頂低於圍牆,構成女兒牆,一旦遇有險情,人們立即關閉戶門,登梯上屋頂,以窺視屋外動靜。大型的塢壁住宅,院牆高大,可登臨,有胸牆、射孔、門樓、角樓,外設塹壕;院內分前中後三院,前庭院設堂屋,中庭院是居室,後庭院是花園,整個院落有房數百間,儼然一座小城。塢壁建築佈置比較分散,通常系一地一戶或數戶,且相互間距甚大,周圍比較空曠,無村莊。

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的東漢陶碉樓,四周為院牆,正面開門,上建門樓,門兩側各挑出一個斗拱,承接門樓屋簷。門左右兩旁牆面各開一方形窗。院牆內左中右三面設複牆,每面複牆各開小門,後面複牆,中隔為二。院中建有五層高樓,每層四面出簷,正面開門設窗。院牆四隅建兩層角樓,角樓與門樓之間均架設有欄杆的天橋相通。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塢壁建築。張掖市郭家沙灘也挖掘出與雷台相似的東漢陶碉樓。甘穀縣出土的漢代陶樓院,也系四面圍牆,院中是一二錯層樓房,其中一樓開縱、橫向小窗,院內有豬,可能底層為圈牲畜的用房,二層開方形大窗,推測是居室,它也是一個塢壁住宅。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中所繪之塢壁,都是以很高的土牆圍成,有的在院中築有高聳的望樓,或設門樓、敵樓,有的還用朱紅標寫出一個“塢”字。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的壁畫中,也繪有塢壁住宅。可見其建築之盛行。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