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佑寧寺》  Peace Blessing Temple

佑寧寺

佑寧寺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寺灘村龍王山南麓,為黃教(格魯派)寺院,建于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它依山臨溪,大部分建築遍佈於山腳地帶,少部分置於山腰上,採用了自由、分散的佈局方式,沿主要的溝穀設置不嚴格的建築群軸線,不強調對稱,在山腳、山腰、坡上、崖下均依形就勢佈置建築。同時,尊重教義,強調建築群中不同性質的主次關係,將大、小經堂一類的主要建築佈置於中心地位,其他建築在週邊分層展開,層次豐富,錯落有致,並按宗教等級制度結合地形條件對建築群進行大致的分區,神凡分離,僧俗不混。寺院四周也無專門的圍護構築物,而是以佛道為界,追求寺院與自然的融合。建築群中的道路也不求規整,多為因形曲折、就勢蜿蜒,平道、直道很少。佑寧寺在總體上形成了一種以殿堂建築為中心、昂所建築為重點、僧舍及附屬建築居四周的佈局形態,並使龐大的建築群融于山林草野之中,達到人工美與自然美共生共榮的良好效果。

佑寧寺各類建築按其性質、功能並結合教規要求及其所處環境條件,採用了不同的平面佈置形式。經堂、大殿處於平坦寬闊的地段,因使用功能重要,故採用了嚴格符合形制要求的平面形式,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交通便利。昂所位於重要、醒目的地段,但基地的地形、地貌條件不一定良好,因其使用功能較重要,故採用了靈活的平面處理手法,規模可大可小,尺度可寬可窄,不嚴格限制朝向。院落、道路更是隨形就勢,不依定式;同時,充分利用山石、草樹等地貌、地物來襯托建築,從而形成曲折多變、參差起伏、又具連續性的空間序列。一般的僧舍則多成群成片地建於山腳主要建築物的週邊及其他偏僻處,強調組群關係,不強調個性,平面形式類同于民居莊窠。

佑寧寺各類建築的造型繁簡各異、形式不一,表現出多民族風格的融合和統一。經堂、佛殿類的主要建築,結構較為複雜,外觀雄偉、厚重,藏族風格濃郁。其裝修以藏式為主:屋頂正脊上設寶瓶,前脊上設法輪、金鹿、金幢、寶傘等物,牆面上有邊麻層、蜈蚣牆、銅鏡、帶簷梯形窗等。屋頂以漢式坡屋頂為主,上以琉璃及粘土筒瓦飾面,四周挑簷飛椽,四角起翹,屋脊端頭設龍口獸吻。建築色彩以白、紅、棕、黑為主,輔以金木磚石之本色,豐富豔麗但重點突出,搭配協調。柱、梁、門、窗、椽、枋、鬥、(等木構件多施以重色工筆彩繪,顯得輝煌、濃重。整個立面處理強調軸線、對稱及對比,給人以莊重、神聖、有力之感。昂所類的重要建築則根據其平面採用多樣化的結構形式,藏式、漢式、藏漢結合等多民族形式均有所運用,但都造型輕巧,簡潔明瞭,色彩淡雅明快,達到了與自然相融合的效果。佛塔作為另一種重要建築,設置在主要建築群之外、一個可為整個寺院所共見的開闊地上,造型簡潔、大方,為全寺的視覺重心。僧舍類的普通建築,多採用當地傳統民居莊窠的形式,結構簡潔,造型質樸,色彩以土、木材料本色為主,強調相互之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統一關係,並起到襯托中心建築物的作用。

總之,佑寧寺建築所追求的是宗教制度、環境條件、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有機統一和協調,在解決嚴格的宗教義律和複雜的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在巧妙利用自然環境使建築與自然相得益彰方面達到了較高的造詣。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