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賀蘭潘潘昶宏佛塔》  Panchanghong Pagoda in Helan

賀蘭潘昶宏佛塔

宏佛塔坐落在賀蘭縣潘旭鄉紅星村東的一處寺廟遺址內,因此處舊名王澄堡,俗稱“王澄塔”。塔不見記載,不知創建所由。在1990年落架重建過程中,於塔內發現了絹質彩繪佛像、彩塑泥像殘件、西夏文字雕版等一批珍貴文物。通過同位素C14的測定,證明該塔是西夏時期所建。

宏佛塔既不是樓閣式塔,也不是密簷式塔,而是一座密簷式與喇嘛式塔相結合的複合型塔。塔體下部三層為八角形密簷式,上部為十字折角覆缽形的喇嘛式,塔心為八角錐形空心室,塔體外表裝飾彩繪。巨集佛塔造型獨特,古樸雄渾,為我國古塔建築中所少見。

據實測,巨集佛塔底層直徑10.1米,殘高28.29米,其中密簷式部分高15.73米,喇嘛式部分殘高12.56米。

密簷式部分分三層,每層由塔身、塔簷、平座組成。除第一層南壁辟一寬0.98米、高約2米的券門外,第二、三層均不設門窗。三層的高度由下至上依次遞減,第一層高6.71米,第二層高4.58米,第三層高4.44米,並相應地逐層內收。三層的塔體結構基本相同。維修前,塔體下陷傾斜,第一層多處被後人修補,北半部砌築了支護牆,南壁門額裝飾為清代所作,已非原貌。第二、三層粉彩多有脫落,但砌體卻為原構。

第二層塔身高1.39米,塔簷高1.31米,平座高1.88米。塔身表面抹白灰草泥,其上有彩繪壁畫,但多模糊不清。從殘留部分看,隱約可見欞窗隔扇門,線條多施綠彩。塔身上端用磚砌出平板枋,平板枋之下砌磚雕柱子,平板枋之上承托磚雕斗栱。斗栱轉角一朵,補間兩朵,為一斗三升麻葉式。斗栱上施紅、綠彩,拱眼間壁面彩繪花草。斗栱上承托塔簷,簷口疊澀磚下出十皮,上收六皮,疊澀磚全部用紅、綠彩勾邊,菱角牙子相間施以紅、綠、藍色。塔簷之上,先做出平板枋,枋上雕出一斗三升麻葉式斗栱,斗栱轉角一朵,補間兩朵。斗栱上托平座,平座上為磚雕欄杆。塔簷轉角處皆裝有木質角梁,但多已朽毀。

三層密簷式塔體上部,為一完整的十字折角覆缽形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塔座高3.64米,底徑8.57米,為三層十字折角形,略有收分。塔身高7.53米,底徑7.36米,為圓形帶肩束腰式,束腰上半部分顯著收進。塔刹殘毀,僅存兩層圓形相輪。

塔心室平面呈八角形。從密簷式塔身底層至覆缽形塔身中部,高23.5米,腰徑5.48米,疊澀內收封頂,使其呈八角錐形。

在落架拆卸時,於覆缽式塔身上部,發現一上小下大的梯形槽室。上述西夏文物,就是在這裏發現的,這為宏佛塔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宏佛塔無基座,塔身直接建在夯土地基上。基厚1.5米,由七層黃粘土和六層建築殘件相間夯築。黃土層每層厚約15釐米,建築殘件層每層厚6~8釐米。

建塔用磚,基本為方磚和條磚兩類。方磚規格多為37釐米×37釐米×6.5釐米,大部分磚背有手掌印痕,部分為勾紋磚。條磚一般為37釐米×18釐米×6.5厘米,部分磚背也有手掌印痕。河北省正定縣金代的廣惠寺華塔,塔體下部三層為樓閣式塔,上部為圓筒形覆缽式塔,造型奇異,裝飾富麗。

宏佛 塔與華塔相比,雖然上下兩部分的形制都不相同,但基本的作法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宏佛塔可謂是我國古代塔林中的又一傑作。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