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忠縣丁房闕》 Dingfang Side Tower in Zhongxian County

忠縣丁房闕

丁房闕位於忠縣東門外人民路,東漢建築,背靠大山,面臨長江。左闕附有耳闕,右闕現無耳闕。兩闕相距2.46米。

左闕

主闕的闕基以上由闕身、一樓、腰簷、二樓、頂蓋五部分組成,高6.26米。闕基埋入土中,形狀不明。

闕身由兩層石材構成。第一層,高1.84米,下寬0.88米、進深0.6米,上寬0.77米、進深0.57米,呈側腳式。闕身原無刻飾,正面現刻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撰《巴國忠貞祠銘》,背面所刻文字漫泐,僅有“清乾隆三十六”六字較清晰。右側面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撰《重修巴國忠貞祠銘》。第二層,高0.58米,寬0.77米,進深0.57米。正面浮雕兩獸。右側面浮雕兩人,一乘鹿,一抱物隨從。背面浮雕剝落,形狀不明。

一樓由三層石材構成。第一層,高0.5米,寬0.77米,進深0.57米。正面正中刻一鋪首,上下各一橫枋。四隅枋頭相交伸出,各枋頭均作疊澀形。右前角枋頭間刻一獸,右後角枋頭間置一角神。第二層,高0.2米,寬度和進深與第一層相同,四面無刻飾。第三層為鬥形,高0.52米,上寬1.07米,進深0.74米,亦四面無刻飾。

腰簷由一層石材構成,高0.45米,正面出簷0.32米,側面出簷0.53米。其上刻出椽子、連簷、瓦當、瓦壟、四脊。椽子作輻射形排列,簷口平直。

二樓由三層石材構成。第一層,高0.5米,寬0.8米,進深0.6米,除了正面未刻出橫枋外,餘皆與一樓第一層相同。第二層,高0.2米,寬度和進深與下石相同,無刻飾。第三層,高0.54米,上寬1.12米,進深0.7米。正、背面斗栱各兩朵,均一斗二升。正面拱間刻一門半開,一女露半身倚門。右側面為鴛鴦交手拱,略殘。三面櫨斗下皆有一柱,各鬥內曲度甚微,正、背面斗栱的拱端不作卷殺,下沿呈45度斜切折線,側面斗栱的橫拱端部不作切線,上、下沿呈弧線形。

頂蓋由兩層石材構成。第一層,高0.53米,寬1.74米,進深1.46米。正面出簷0.34米,側面出簷0.48米。其形制與腰簷相同。第二層為脊飾,高0.4米,寬0.97米,厚0.27米,作山字形。

右闕

右闕主闕的結構與左闕雖大體相同,但一樓與頂蓋的石層則不一致,通高5.55米。闕基埋入土中,形狀不明。

闕身由兩層石相疊而成。下石高0.88米,上石高1.36米,下寬0.95米、進深0.55米,上寬0.82米、進深0.52米。下石正面曾有題刻,字跡非常模糊,不能辨識。上石上端有刻飾,亦風化剝落。

一樓由兩層石材構成。第一層,高0.51米,寬1.12米,進深0.97米。正、背上下均有橫枋,左右有柱,四隅伸疊澀形柱頭。正面居中刻鋪首。背面枋、柱間刻菱形紋。右側面四邊未刻枋、柱。左前角枋頭間刻一角神。第二層作鬥形侈出,高0.53米,上寬0.93米,進深0.72米。正面刻花鶴圖,背面刻麒麟圖。

腰簷為一層石材,高0.19米,正、背面出簷0.32米,側面出簷0.33米,僅具外形輪廓,未刻出椽子、瓦當和瓦壟。

二樓由三層石材構成。第一層,高0.43米,寬1.07米,進深0.83米。四角上下均刻出縱橫相交的疊澀形枋頭,正面兩側各置一角神,無其他刻飾。第二層,高0.15米,寬0.82米,進深0.58米,上略侈出。第三層,高0.41米,下寬0.95米、進深0.7米,上寬1.07米、進深0.76米。正、背各刻斗栱兩朵,均一斗二升。其橫拱拱端上下沿呈弧形,櫨斗下一柱。正面拱間刻一門半開,有一人露半身。左、右側面各刻鴛鴦交手拱,細部形狀與正、背面斗栱相同。

頂蓋由三層石材構成。第一層刻廡殿式頂蓋,高0.28米,寬1.56米,進深1.26米,正、背面出簷0.3米,側面出簷0.38米。此蓋除了輻射形排列的椽子外,其他部分的形狀均未刻出。第二層高0.21米,寬0.72米,厚0.31米,無刻飾。第三層高0.6米,寬0.7米,厚0.29米,為山字形脊飾,比左闕多刻一桃形物。

此闕雖細部多有共通的地方,但大的形制卻很獨特。川渝其餘的十八闕都沒有腰簷,這些特色是值得重視的。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