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聚星樓》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
《聚星樓》 Tsui Shing Lau 聚星樓是香港唯一留存的古塔,又名文昌塔,位於屏山上章圍附近,坐落在後海灣,由屏山鄧氏所建,創建年代已無從稽考,據口傳資料,乃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約六百年。往昔這裡是一魚塘。據稱聚星樓原有七層,日久失修,上四層毀於颱風,現存三層,塔頂已用混凝土重修。“聚星”有收水聚財之意。 塔呈六邊形,以青磚建成,高20米,寬10米。門口共有六級基階,以花崗岩建成,兩側築有矮磚牆。古塔第一層正面開方形門,門額為“光射鬥垣”;第二層有拱形門窗,門額為“聚星樓”;第三層有圓形門窗,門額為“淩漢”。二、三層側面有長方形小窗透光。各層皆有疊澀,以逐層向外擴展的砌磚方法建築,有助於增大塔簷承重力。呈三角形出簷的青磚上面再覆綠琉璃瓦,極具美感。第一層塔簷有五疊,第二層塔簷有四疊,第三層塔簷有三疊。古塔頂平,中央有一圓球。從底層以木梯上二、三層。 古塔底層設土地神位,第二層設關帝,第三層有一“魁星踢鬥”神像,俗稱“北斗神君”,神像作舉足踢物狀,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多在書室及祠堂供奉。 聚星樓興建原因,傳聞有三個,皆與風水有關,如官運亨通、鎮邪、鎮洪水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