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尼雅遺址》 Ruins of Niya

尼雅廢墟位於民豐縣境尼雅河下游,北去尼豐縣城約150公里,已沒入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中,原為精絕王國所在地。

兩千年前,張騫通使西域,返長安後報導了塔里木盆地周緣有數量眾多、大小不等的王國。處於尼雅河尾閭地段的精絕,可以算是小王國的一個代表。《漢書•西域傳》記它“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類同於今天一個不大的村鎮。但國家雖小,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實體,也是國王、都尉、左右將、譯長俱全。東漢時,文獻還見“精絕”字樣,此後再不見有關它的記錄。因此,具體分析尼雅廢墟,對於認識近兩千年前精絕王國的歷史、文化面目,進而透視當年西域綠洲小國的經濟、文化、生活面貌,包括古代建築的風格,是很有價值的。

尼雅遺址展布在沿尼雅河尾閭三角洲地帶,在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近4公里的範圍內,不時可以發現古代居民院落。院落傍依樹林、果園、澇壩,周圍沙山叢叢,枯死胡楊如林,紅柳沙丘展布。

近兩千年的風侵沙蝕,使古代精絕王國子民賴以生存的美好綠洲化成了漫漫沙漠。但自然顯露在地表的建築卻仍然透露著它當年曾有的繁榮。較大的宅院,房屋可達十多間,過道、廳堂、居室、廚房、儲藏間、畜廄等可以大略識別。小型住宅一般只有兩間,其一為畜廄。

尼雅廢墟的建築頗具特色,在地勢稍高的河谷臺地選擇好基址後,取平直粗大的長木,按要求鋸斷,砍削成平整的木枋,平置於地面,構成地梁。其上按距離鑿好榫孔,榫孔一般方形或矩形,其上鉚立木柱。較大的建築,在房屋中部另置木礎,礎圓形或長方形,用以立柱。木柱上端作方形榫,梁設孔放其上,木柱上部利用原木簡易地開杈成八字形,梁架即置於這一八字形杈。柱頭架梁,柱間立牆。牆體用蘆葦、紅柳等編結而成,內外敷草泥,小部分牆壁內側尚存當年敷繪的紅色。一部分梁架、門框上見幾何形(斜線構成的三角紋、菱格紋等)雕刻。門道往往西開,可避風沙。自門道進入後可見通主室中廳,左右或有小門聯接小房。畜廄置於側道或屋後。四周大多林園環繞,部分宅院還見到防沙籬障。

差不多居於遺址中心,在叢叢紅柳沙包的圍擁下,是一座兀然聳立的佛塔。塔總高六米多,底座方形,上部呈圓柱形。從沙丘下隱隱可見的梁架端頭分析,其他建築很可能均已掩覆在塔後高聳的沙叢中。

遺址區西北,是當年主要的埋骨之所,考古工作者曾經在這裏發現過保存完好的乾屍,通身錦袍絹服,異常豪華。隨葬物品,有銅鏡,藤質鏡框,玻璃珠飾,木紡輪,木、陶日常用具及弓箭、箭簇等,清楚地透示了當年身處在絲綢之路交通線上的尼雅人,確實也享受著東西方世界已經達到的高度物質文明。除這處較大型墓地外,在佛塔東約1公里、南約2公里,還有多處小型墓地,它們往往距有關死者居住地不太遠。

《漢書•西域傳》中提到的“精絕城”,國內外涉足尼雅遺址的考古學者均未見到。佛塔東北方向,步程不到2公里,在一片沙丘環境中顯露著一組遺址,共二十多組建築圍繞一處廣場展布,斯坦因將這裏編號?2。仔細觀察,在這處遺址的東側,可見一段南北走向,殘長達80米的土牆,牆礎寬1.4~2.4米,最高不足3米,系用淤泥層壘疊構成,每層20釐米上下,層次分明。在遺址區南側,也見到類似的土牆三小段。如果這是當年拱衛這組建築群的防衛工程,那麼?2就應是當年精絕王國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是否如此,還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

在當年的精絕王國,人們不僅使用佉盧文,也使用漢文。上層統治人物中間酬酢往來,贈禮致問的木簡,就書寫著十分洗煉、秀麗的漢字。除此之外,在尼雅文化遺存中也見到中西亞、南亞文化的影響,這在作為主要文學工具的佉盧文、精美傢俱上的健陀羅風格雕刻、佛教文明、美麗小巧的玻璃珠飾等方面均有所體現。可見,處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尼雅綠洲絕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存在,而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