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臨漳鄴城》 Yecheng city in Linzhang

鄴城位於臨漳縣境內,西北距臨漳縣城約20公里,南距安陽市區約18公里,漳河橫貫其間。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滅袁紹後營建鄴城,後來成為曹魏的五都之一。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等割據王朝均都於此。東魏高歡遷都鄴城,因鄴城窄狹,又在其南營建新城。根據它們的位置,前者稱鄴北城,後者稱鄴南城,但鄴北城仍繼續使用。鄴城廢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從曹魏始建鄴城至北齊的三百七十餘年間,先後有六個北方王朝建都於鄴城,從而代替了名都要邑――邯鄲故城的歷史地位,成為這一時期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在我國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鄴北城自曹魏營建後,後趙建武三年(337年)石虎廢石弘(石勒之子)稱趙大王,從襄國遷都於鄴,並對鄴城進行了大規模的營建,以三三為位,修建了九座華麗的宮殿,稱九華宮,住宮女萬餘人。北齊天保年間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鄴北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400米,南北寬約1700米。《水經注》記載,鄴北城“東西七裡,南北五裡”,實際範圍小於文獻記載的範圍。

鄴北城的城牆已全部淹沒於地下。城牆系用夯土築成,築牆時底部挖有基槽。南牆位於漳河北岸,起著河堤的作用,已發掘的一段城牆寬16.35米。東牆寬15――18米。北牆寬約16米。西牆未找到,大體與鄴南城的西牆在一條直線上,即穿過鄴鎮,經金虎台、銅爵台與北牆相交。

《水經注》記載,鄴北城“有門七,南曰鳳陽門、中曰中陽門、次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廄門,西曰金明門”。目前鄴北城已發現城門兩座:建春門、廣德門、根據城內的道路和文獻記載可確實的城門有四座:廣陽門、中陽門、鳳陽門、金明門。北牆廄門的位置目前尚未斷定。

鄴北城的宮殿區規劃在城址的北部中央,即3號道路以北,正對中陽門和1號道路,形成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主體宮殿建築群。在這一區域已發現地下夯土建築基址十處,均在距地表深3.5米以下處。面積較大的有:東西57米,南北35米;東西39米,南北60米;東西45米,南北75米等幾處。在今景隆村村西、村南亦發現四座夯土建築基址,其中面積最大的為東西70米,南北40米。這一帶可能是曹魏的銅爵台所在或是後趙的九華宮建築遺存。在今顯王村村南、村東未發現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戚裡”之區,城東南角發現的夯土建築基址可能是趙所建的東明觀的基址。

銅爵台和金虎台是僅存於地面之上的高臺夯土建築遺存,它們位於今三台村之西、鄴鎮之北。從它的位置來看,它們可能是凸出於城牆內外的高大夯土台基。銅爵台建於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金虎台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在銅爵台和金虎台東部和北部距地表2――3米處有大片東魏、北齊時的文化層,且出土了大量文字戳記的黑瓦片和蓮花紋瓦當。這說明在曹魏以後的十六國時期和東魏、北齊時期均對它們加以修繕並繼續使用。

鄴南城為東魏建都鄴城(534年)後,高歡因鄴北城窄狹,令僕射高隆之用二十七萬人築之。

鄴南城未築北牆,與鄴北城南牆共為一牆,僅築南牆、東牆和西牆。鄴南城城牆全部淹沒於地下,牆基寬約10米,厚1――3米,夯土層厚10――13釐米。鄴南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602米,南北長3456米。《嘉靖彰德府志》卷八中《鄴都宮室志》記載:“鄴南城東西六裡,南北八裡六十步”。如以西晉尺度計算,實際範圍與文獻記載基本相合。

在鄴南城發現城門四座,分別位於西牆的北部、中部、南部和東牆的南部。西牆中部的城門寬約40米,門道內有厚1米的夯土,夯土上有厚25釐米的路土;北部和南部的兩座城門寬25米左右。東牆南部的城門寬亦25米左右。位於南牆的城門尚未找到。宮殿建築遺存亦尚未搞清。

從已比較清楚的曹魏鄴城(鄴北城)的佈局來看,曹魏的鄴城以橫貫城內通往金明門和建春門的東西交通大道將鄴城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大於南區,說明城內的佈局是以此區為主體而規劃設計的,其中央為宮殿區,西邊為皇家苑囿,東邊是戚裡。南區為一般衙署和居民區,南區中間為正對宮殿區內主體宮殿建築和中陽門的大道,形成了鄴城南北向的中軸線,並與通往鳳陽門和廣陽門的南北向大道平行對稱。這種佈局改變了漢代以來宮殿區的分散佈局形式,形成了南北中軸線的佈局形式,為都城的規劃佈局更加對稱和規整提供了較為合理的空間條件。這種佈局對以後的都城規劃產生了重要影響,它標誌著我國都城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此外,在鄴城內還出土有大最的瓦當、筒瓦、板瓦、石柱礎等建築材料,紋樣有卷雲紋、繩紋、籃紋、波浪紋、指捺紋、蓮花紋等,按時期可分為東漢晚期至曹魏時期、十六國時期、東魏北齊時期。其中十六國時期的瓦當上還有“大趙萬歲”、“富貴萬歲”字樣。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