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魯凱人民居》 Dwellings of the Lukais

魯凱人人數較少,分佈于中央山脈南端兩側的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卑南鄉境內靠山地區。依其分佈可分成三群:下三社群,分佈於高雄縣茂林鄉,因居住於四社群之南,故有下三社群之稱,現為茂林鄉茂林村、瑪雅村、多納村;大南群,分佈於台東縣大南溪上游的卑南鄉境內山地,現為卑南鄉太平村、大南村;魯凱群,分佈於屏東縣霧台鄉境隘寮南溪、北溪上游之山地,現為霧台鄉六村。

魯凱人的社會分為貴族與平民兩種組織。

魯凱人以家屋、家氏為親族發展的基本要素,每一所家屋均有一個家氏,此家氏經命名後不得再變更。每一所家屋原則上由長子繼承居住,無男嗣時由長女繼承居住。除繼承者以外,女子出嫁於夫家,男子娶妻後則分家自立,分家後與其所出之本家仍保持宗系關係。

魯凱人在早期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狩獵、捕魚及採集。他們沒有明顯的宗教信仰,較重要的信仰有靈蛇和祖先崇拜。

魯凱人的聚落多位於山腰之斜坡上,沿等高線佈置而成,聚落方位多朝向東南方。如魯凱人舊好茶聚落位於隘寮南溪右岸、井步山(舊名阿猴富士峰)南方斜坡上,共有屋舍一百五十餘棟,為魯凱人文化的發源地。聚落以平常集會、祭典活動的歌舞場為中心,隨著聚落範圍的幾次擴大,歌舞場的位置亦隨之改變。防禦設施是聚落生存的主要設施,除了利用天險以占地利外,還在聚落周圍設置石牆、竹林和關卡,以防止外人侵入。聚落內的道路系統亦隨著家屋而沿等高線佈置,多呈東西走向。

魯凱人的家屋常沿基地等高線佈置,在山腰開挖整平,利用石板疊砌成矩形橫式石板屋。在後側山坡上利用石板疊砌成駁坎作為家屋的一部分,左右兩側山牆為主要承重牆,亦以石板疊砌而成,屋頂則為前長後短之雙坡水石砌斜頂,地面用石板鋪築而成。建屋的所有材料均是當地出產的石板,家屋一般由主屋、附屬屋和前庭三個基本空間構成。

魯凱人的家屋,在日據時期之前為單室型,這種形式目前在舊好茶聚落還保存著,由主屋、附屬屋、前庭三部分構成。主屋除提供睡眠、飲食、社交、休息等行為所需空間外,豬舍兼廁所亦位於主屋內,和主室以豎立之石板分隔,主屋的出入口設於主屋的一側。魯凱人此時行室內葬,主屋內還設有埋葬死人的空間。附屬屋主要是存放漁具和大鍋灶。此時家屋的特徵為前簷較低,高度僅0.75米左右。

在日據時期,魯凱人的家屋仍為單室型,形式和上述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豬舍搬出主屋單獨成為一個空間;附屬屋消失;消除室內葬,改葬於墳場;前簷高度有所提高,約1.25米。

1945年臺灣歸還中國後,魯凱人的家屋逐漸改為雙室型和三室型。雙室型家屋和單室型家屋的不同之處在於廚房脫離主屋,單獨成為附屬屋;家屋入口設在附屬屋靠主屋一側;豬舍和廁所也脫離主屋,而位於家屋的一側或前庭前方的斜坡上;家屋前簷高度也提高至1.75米左右。三室型家屋是在雙室型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即在雙室型主屋和附屬屋之間再增加一開間,兩側開出入口,正中一間後側為米倉,兩側分別為廚房和主屋,其內部使用功能基本上沒有改變。

主屋是家屋中最主要的空間,在主屋中央有一“親柱”,這是家屋中最神聖的地方,為家屋之守護神,在貴族家中“親柱”多刻有圖像,其圖像多為男女裸像、百步蛇紋或人頭蛇紋等。在“親柱”前方有一祭台,打獵所得獵物均需在此祭拜後方可享用,而接待重要客人亦多在“親柱”前方舉行。傳統的家屋中,“親柱”前方亦是家人死亡後埋葬的地方。“親柱”後方為一架高的石板床,是家長和幼兒睡覺的位置,後面的牆上有一凹櫃,用於放置祖先遺留下來的陶壺等物品。

主屋的前方稱前室,前室亦有用石板架高的臺面。臺面上用石板搭成坐台和石床,呈“?”形。坐台和石床所圍成的空間為年輕人聚會之所,也是招待客人時婦女用餐的地方。坐台前方是婦女織布的位置,嚴禁男性靠近觸摸。兩側的石床則是家中年輕人睡覺的地方。

附屬屋內主要設有廚房和穀倉,地面用石板鋪砌而成。穀倉被置於醒目處,以展示主人的財富和權勢。穀倉有兩種形式,一是將樹幹掏空成圓筒狀,一是用木板鑲成方形。在穀倉前方多有一床位,為家中老人睡眠之處。附屬屋靠山牆側為爐灶,爐灶形式已由傳統的低矮形改為以石板砌築而成的高腳形。家人用餐則在附屬屋的地板上進行。

前庭是魯凱人家屋中最富有風味的空間,寬闊的前庭以石板鋪成,提供曬場、社交和休息等各種功能,也是聚落中道路的一部分,同一排家屋的前庭均可相通。前庭前方多有一石板長椅和架高的眺望台,供男性休息時用。在頭目家屋的前庭中,有一用石板築成的標石,象徵頭目的地位。魯凱人的雕刻工藝不如排灣人發達,家屋前簷軒桁雕刻圖案多見於貴族家,一般平民的家屋少有雕刻。

魯凱人的會所以大南會所最為有名,為一矩形橫長式平面。會所在高約五六米的支柱上搭床板,有邊柱而無牆壁,以茅草蓋頂。床中央有方形火爐,床靠中央兩側各有五根木柱,其上雕有祖先雕像。會所為聚落內獨身青少年聚會及寄宿場所,禁止女子進入。

魯凱人的每個聚落內多有二至三座織布小屋。織布小屋為一簡單小屋,多蓋以石板石頂(但亦有以茅草蓋頂的),牆用石塊疊砌而成,其一面或兩面通常留有開口,以供出入。織布小屋可容三四人同時工作。

魯凱人的每個聚落內都可以找到一二間至五六間的鍛冶小屋。鍛冶小屋是與織布小屋大小相似的草頂小屋,但多僅有柱而無牆,其屋頂較高,簷高約5米,中央最高處約8米。鍛冶小屋內一側有灶,灶口置有風箱。

此外,魯凱人還建有戶外穀倉、豬舍、雞舍、烘芋棚等附屬建築。戶外穀倉為一小型幹欄式建築,以木、竹搭建,茅草覆頂,下方有四至八根木樁,架高約1米,並設有防鼠板。豬舍多以石板疊砌而成,雙坡水石板屋頂。雞舍種類甚多,有用竹板圍成的,亦有用石板或木板圍成的,大小多為1米見方。烘芋棚則多設在田間,作烘芋之用,形狀呈梯形,前窄後寬,上用竹枝架設而成。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