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東平白佛山石窟》 

白佛山石窟位於東平縣須城鄉焦村北,白佛山又稱?山,石窟鑿於其南部半山腰的崖壁上,共四窟,隋、唐、宋、明各一,共有造像一百三十餘尊。

隋代石窟又稱大佛窟、大佛洞,高7.3米,寬4.7米,深4.2米。窟前有不規則的平臺,窟內後壁呈弧形,東西兩壁平直,上為平頂,窟口有元至元六年(1340年)砌的石牆一道,中留拱形小門。窟內正中釋迦牟尼佛像坐于方座上,高6.4米,寬3.8米,雙膝下垂,跣足踩蓮台,像頭作珠髻,方臉較平,披袈裟,手作施無畏印;東西兩壁上小龕排列整齊,浮雕菩薩、供養人的小造像一百零五尊,龕側有像主題記近千字。窟門左側刻有“大隋開皇七年侍主王子華”等造像題記,因此大佛窟為隋代鑿造。

在大佛窟的右上方為明代石窟,又稱小佛窟,有雲梯直達窟口。窟寬4米,高與深均為3米,窟壁呈弧形,上為平頂。窟內有造像三尊,中為阿彌陀佛像,高24米,長圓臉,高髮髻,身著袈裟,袒胸,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下垂,跣足立於蓮臺上;東西兩壁雕有半坐侍者像各一尊,頭戴寶冠,瓔珞繁縟。窟口刻有“嘉靖十八年八月望日立”題記。

位於大佛窟東50米的為宋代石窟,又稱東窟,俗稱東廊房。窟內有圓雕和高浮雕立像十二尊。

唐代石窟位於大佛窟西約10米處,雕一佛二侍者,雕工精緻,剛勁有力,是唐代傑作。窟西壁刻有“唐齊州司馬張穎造彌勒佛”和“大唐故節度伕”的像主題記。

在大佛窟前平臺南門外有明、清重修碑和《三教堂記》碑四方,大佛窟西南刻有明萬曆摩崖題刻“白佛贊”。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