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安陽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於安陽靈泉寺東南5公里善應村龜蓋山南麓,面臨洹水,因距小南海不遠,故稱小南海石窟。石窟現存洞窟三座,分別坐落在龜蓋山南麓的石灰岩斷壁上,均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三個洞窟內的石刻造像風格、題材大同小異,其建造規模也十分相近,但以位於中間的一窟內容最為豐富、雕刻最為精美。

西窟坐東朝西,平面略呈方形,進深1.76米,寬1.36米,高1.76米。窟門作拱券狀,寬0.65米,高1.02米,門楣正中雕刻一朵蓮花,兩旁各雕一青龍,下雕兩隻金翅鳥。窟門兩側各雕一守門人,守門人之上各有一倒立的裸體虎頭人身強梁。窟內頂作覆斗式,窟內造像皆為高浮雕,後壁正中為釋迦牟尼佛。窟外門左側大面積的摩崖壁面上,用減地法淺雕排列整齊的供養人像一組,豎十行,橫八行,共刻人像八十尊,佈局嚴謹,刻工精湛細膩。

中窟坐北向南,窟前原有木構建築,現已毀。窟門呈拱形,高1.02米,寬0.65米,下有門檻;拱形門楣,楣端浮雕回首相顧的大型金翅鳥兩隻,楣間刻兩青龍,正中為一火焰寶珠。門兩側各刻一護法神王立像,其門額上方的岩石上鐫刻“方法師鏤石板經記”,在窟門之右還刻有“華嚴經偈贊”和“大般涅?

經·聖行品”,均為隸書。從上述石刻題記和經文可知,此石窟是靈山寺的方法師在北齊天保元年(550年)為高僧稠禪師開鑿的。此窟鐫刻的石經字體蒼勁,是研究北齊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中窟平面呈方形,面闊1.19米,進深1.34米,高1.78米,覆斗狀窟頂,蓮花藻井。窟中主要造像均為高浮雕,其後又附以淺浮雕。北壁即後壁,為該窟造像的主體,通壁佈局是高浮雕一佛二弟子像,正中釋迦佛像通高1.12米,結跏趺坐,手作禪定印,後有舉身舟形火焰背光,背光上部正中尖拱處刻一單層方形寶塔,其兩旁為兩個騰空飛舞的天人,分別用手承托蓮狀塔座,背光上部左右兩側也各有飛天兩個。佛座正面上層雕托基力士,下層正中雕寶爐,兩旁各蹲臥一獅。在坐佛兩側的壁間皆浮雕小坐佛、脅侍菩薩、供養比丘及佛名題記。前壁即門楣處和門兩側遍刻淺浮雕人物和花卉圖案。

東窟位於中窟以東500米處的洹水北岸摩崖上,窟門南向,惜毀壞嚴重,就殘跡看略呈方形,面闊1.3米。洞窟外壁面鐫刻大面積淺龕造像和浮雕圖案,西側壁面上鐫刻一組由佛、弟子、建築物及菩提樹等組成的石刻浮雕圖案。

東窟進深1.29米,高1.67米,平面呈方形,頂為覆斗狀。北、東、西三壁下部鑿出長條狀基石,相互連接。北壁正中高浮雕釋迦牟尼佛一尊,左右兩側各雕菩薩一尊。東、西兩壁各雕菩薩造像三尊,皆為浮雕立像,立於上、下兩層的束腰蓮臺上。在北壁最下層的壁腳處鑿有浮雕小龕十個,龕內各雕小坐佛一尊。東壁造像上部雕一幅長1.15米、寬0.2米,由蓮花、化生、飛天、殿堂、蓮座、菩提樹及供養人等組成的長條形畫面。西壁造像的上部雕一長1.2米、寬0.2米的畫面,內容為佛、菩薩和蓮花等;下部也雕有一高0.7米、寬0.2米的畫面,內容分為兩層,上層刻供養比丘三人,下層刻供養比丘及比丘尼五人。

在東窟以東200米的石壁上刻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著名文人崔銑、王三省遊歷該地時留下的題記、五言律詩等。

小南海石窟雖規模不大,但雕刻內容豐富,保留著北齊時代特徵和地方風格,特別是鑿刻有大量的佛教經卷,且保存完好,這在我國現存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