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智化寺》  Zhi Hua of Temple (Temple of Wisdom Attained)in Beijing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東城祿米倉胡同東口,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完成於正統九年(1444年),是北京地區現存諸寺中年代較早的一座佛教寺廟。

智化寺址原為明代大宦官王振的私宅,後賜名智化禪寺。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死於“土木堡之變”。英宗復辟後,追念舊事,為王振立精忠祠,並塑像祭祀。

明萬曆年間和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對該寺都曾有修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禦史沈廷芳奏請毀王振塑像,寺運日衰。清咸豐年間此寺有所改建,再後則毀敗日增。

寺院的總體佈局最初應為三路,中路是寺院主體建築所在,多為供佛的堂殿,東路為方丈院,西路設有後廟。現今僅中路建築較完整地保留下來。

智化寺中路的建築佈局,自南起為山門,左右為鐘鼓樓,中是智化門,門內智化殿,左大智殿,右藏殿,為七數,可視為七堂之配置。智化殿后有主供釋迦的萬佛閣,閣後有大悲堂,供祀觀音,再後是作為講堂或禪堂的萬法堂。山門至萬法堂一線構成了一條南北主軸線,形成了前後四進院落、規模較大的寺廟。

山門為磚石結構,拱券形門洞,古樸典雅,較多地保持著深山古刹山門的風格。門內左為鐘樓,右為鼓樓,樓為歇山式頂,均為上下兩層。下層四面以磚砌牆,各辟門,內可通二層,二層以木制障日板為牆壁,四面開門可出。下層簷下為三踩單翹斗栱,上層簷下為三踩單昂斗栱。

鐘、鼓樓北為智化門,南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歇山式頂,簷下置三踩單昂斗栱。東西兩山為磚砌山牆,前後簷裝置障日板,明間辟門,兩梢間各有窗。門內中央設佛座,前為彌勒,後為韋馱,與一般寺門相同,惟兩側又分前後兩部,前部東西置金剛像兩座,後部東西為四天王像。門前有兩塊明代碑。門兩山各接倒座房四間至東西圍牆,圍牆南接山門兩側影壁,圍成了寺院的第一進院落。倒座房依山牆一間辟為過道,可通至第二進院。

第二進院內與智化門相對者即智化殿。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簷下為五踩重昂斗栱。前簷明間辟門,兩梢間為檻窗,皆為欞花隔扇。後簷明間外接抱廈一間,為後人增添。室內原有天花藻井。殿內壁畫為明代所繪,視為佛教壁畫中的精品。殿內中央供萬歲牌,左右各列羅漢十尊。

大智殿、藏殿左右對稱,相向而立,殿各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簷下三踩單昂斗栱,前簷明間開門,兩梢間為檻窗,方形窗格。大智殿室內頂棚為方井天花,室內中央供觀音像,左有文殊,右有普賢。藏殿明間因置轉輪藏,藏頂佛像較高,所以在明間設一藻井,兩次間均為方井天花。藏殿藻井為智化寺中僅存的一處藻井,以卷雲蓮瓣、七字真言紋飾裝飾,朱青綠三色相間,勾以金線,雕制精細,極為珍貴。殿內明間所設轉輪藏為木質八角形,上飾有力神、卷草、八寶等佛教內容的雕刻,雕工細緻,與藻井上下呼應。

三殿左右各有耳房三間,與三殿共同組成第二進院落。

過智化殿即為寺中第三進院,寺中主體建築萬佛閣就在此院。閣內供奉如來佛像,故又名如來殿。閣上下牆壁、隔扇處遍置佛龕佛像近萬尊,故稱萬佛閣。閣南向,上下兩層,下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簷明間為隔扇門四扇,兩次間為檻窗,欞花隔扇各四扇,兩梢間亦為檻窗,欞花隔扇為兩扇。下層簷上有掛落斗栱,再上繞以回廊。上層面闊三間,周圍廊,廡殿式頂,前簷明間開門,左右次間各開一窗,皆為券式。

閣內一層鋪墁金磚,正中如來像後有隔扇一列,將殿分為前後兩部分,隔扇兩端有門,可通後部,後部東北隅、西北隅各設扶梯,可上至二層。一層殿內頂棚中三間為方形井口天花,四周隨屋面斜度放置長方形井口天花,天花梁上為承重大樑,上承楞木,楞木之上再鋪木板兩層,最上鋪墁金磚一層。

閣的金柱上下貫通,所以二層金柱以內的室內面積與一層相等。二層在金柱位四面砌牆,只在南面開門窗,可至平座遊廊。室內供奉的佛像雕刻十分精美。由於佛像體態高大,因此在明間頂棚中央冠以鬥八藻井,兩側天花自東、西山牆逐漸斜起,至明間與藻井相連。

繞過萬佛閣即到大悲堂。大悲堂面闊三間,歇山頂,原稱極樂殿,曾是奉祀觀音菩薩的地方。其後一座建築為萬法堂,現已不存。

縱觀智化寺建築,其中保留明代建築特點之處甚多,有些構件則與宋《營造法式》中所提及的相仿,有些又與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所規定的相似,說明智化寺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明代建築所具有的承上(宋代)啟下(清代)的歷史作用。明初建成且少有變動並較完整地保留下來的智化寺建築,已成為今天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和技術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