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衡山南嶽寺》 Nanyue Temple in Hengshan

南嶽廟位於衡山赤帝峰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代嶽廟之一,也是湖南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築群。自隋開皇九年(589年)定制南嶽於衡山後,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初建南嶽真君祠,天寶五年(746年)封南嶽司天王,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帝號,仿帝居形制進行擴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稱“南嶽衡山之神”,後屢有修建,奠定現存格局。清代又多增建,“左包四觀,右包八寺”。現存建築基本屬清代遺構,局部保留明代做法,民國時稍有增易。

全廟占地9.85平方米,由四重院落、九進房屋、三路佈局組成。中路主體建築9078平方米,東西兩路建築3.6萬平方米。

從欞星門至正南門為第一重縱長封閉院落,給人以肅穆幽深之感。欞星門原為木構,民國時改建為磚石牌樓門式,高約25米,寬20米,厚1.1米,左右並列東西便門,有圍牆相隔,辟便道通往東西川門。欞星門內左右方池,原名水火池;東西碑亭,東亭已毀。進而為奎星閣,原名盤龍亭,實為戲臺,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面闊14米,進深12米,下層台基有十字交叉拱通道,上為三間重簷歇山戲樓,原有木雕遊龍藻井。閣左右為鐘鼓亭,重簷歇山各一間。

由正南門至嘉應門為第二重院落,為近方形的過渡空間,與東西兩路溝通,成為全廟的交通樞紐。小中見大,更顯示出威嚴氣勢。正南門為宮城正門,有牆垣與東西角樓相連,城樓式建築。下有三道拱券大門,上為三間周圍廊重簷明樓,毀於抗戰時期。左右為東西川門各一間,單券門洞。院中禦碑亭八角重簷歇山頂,內砌磚牆成方形平面,藏清康熙禦制祭碑。院東有“立德宗門”通往東路,內有萬壽宮、玉皇殿、清和宮、壽甯宮、新三元宮、老三元宮、新銓德觀、老銓德觀等道觀;院西有“六寺同門”通往西路,內有新崇寺、玄帝寺、天峰寺、觀音閣、關帝殿、雙峰寺、壽佛寺、老南台寺、忠靖王殿、天堂寺、龍塘寺、金寶寺等佛寺,反映出儒、釋、道共處相融的局面和文化特色。兩路建築皆磚木青瓦的民間形式,與中路紅牆黃瓦的官式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由嘉應門至寢殿為第三重院落,寬敞縱長的大型廊院為大廟主院,是祭祀朝拜活動的主要空間。東西廊房各五十三間,突出了以正殿為中心的氣勢。嘉應門為七間單簷硬山明代建築,面闊36.9米,進深16米,高18米,並有東西角門,五間單簷硬山,其中部分鬥澩嫠喂固卣鼇=而是禦書樓,建於院中3米高石台基上,七間重簷歇山頂,面闊30米,進深20米,總高15米,其柱礎上尚墊有10釐米高的鼓形木[***]。再進為正殿,或稱聖殿、聖帝大殿,建於院中十七級花崗石台基之上,前有月臺、禦道,圍以祁陽白色浮雕各異的石欄板一百四十四塊。正殿重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外用石柱,民國年間重修時內柱易石,仍保留了七十二柱之制;七間周圍廊重簷歇山頂,簷下如意鬥恚門窗、扇、雀替等裝修雕飾細密生動,均顯示出地方工藝的優秀成就和風格特色。

由寢殿至後門為最後一重院落,橫長方形的較小後院成為全廟尾聲,也是登山的入口,形成強烈的空間對比,更顯示出山嶽的宏偉。寢殿又名寢宮,為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五間重簷歇山頂,尚保留有明代做法。後門即北門,三間單簷硬山,左右有注生殿、轄神殿各三間,再外有牆垣與東西後角樓相連。出後門即接登山道路,展現出磅礴宏偉的南嶽山景。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