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張家界普光禪寺》 Puguang Zen Temple in Zhangjiajie

普光禪寺位於張家界市城東普光路,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協鎮史曾監督全面重修,又經乾隆、光緒以及民國年間不斷修葺完善。佛寺左側是道教建築,較寺早建,但後為寺管,這種集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做法特點,是其可貴之處。寺現存大佛殿(大雄寶殿)、二佛殿(羅漢殿)、觀音殿、玉皇閣、高貞觀和兩座山門。今新建總山門於前,額曰“白羊古?”。

頭山門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1946年重修,作廡殿式,面闊15.6米,進深7.8米,中門重簷歇山頂,蓋青瓦,門上懸有浮雕貼金“普光禪寺”橫匾。左右兩門皆為單簷,牆上飾彩繪浮雕。山門內屋架為木構,前簷下有斗栱。

二山門為過殿,面闊12.8米,進深5.65米,四面敞開,上作單簷歇山頂,布青瓦,系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26.5米,進深三間12米,面積為318平方米。金柱直徑45釐米,簷柱直徑37釐米,簷高4.6米,脊高8.5米。上作單簷歇山頂,屋脊飾龍鳳,兩端獸尾,中置二龍戲珠寶頂。殿內有四根木金柱,柱上雕刻蟠龍。簷下設平身科斗栱,明間四攢,次間四攢,梢間三攢,昂下隱出華頭,後尾隱頸上昂,下施靴楔,平板枋縮窄增厚,額枋出頭作曲線斜切,其斷面近2?1。柱頂前後抹成斜面,柱頭科斗增大。金柱間施工架梁,童柱下置角背,而脊瓜柱作八邊形。梢間安采步金,外側以單架構成山花。凡此種種,皆具明代早期建築特徵。殿角椽用板椽,選料粗大,構造密實,柱礎皆為低平的古鏡石墩。殿內天花板上飾彩繪藻井,繪飛禽走獸及神話故事,殿前設木雕花格扇門,欞格花心形式多樣。

羅漢殿與大雄寶殿間有過亭相連,呈“工”形佈置。羅漢殿面闊五間15.8米,進深三間10米,上作重簷勾連搭頂。木質金柱粗大,形式不一,柱礎低平,高僅8釐米,上圓下方,圓直徑52釐米。兩層樓閣,上開八邊形天窗,前簷下設一斗三升斗栱十四攢。羅漢殿內簷柱、金柱、枋梁均有不同程度的彎曲,據傳建造時普光禪寺只限于在白羊山取材,到了建羅漢殿時,正材幾乎採用盡,僅剩下彎曲材料,只好在結構上設法彌補,順屈就彎,異曲神工,顯示出古代匠師們高超的技術。

觀音殿前有一井名“龍眼井”,由此向東200米處(不在寺內)還有另一“龍眼井”,兩井相通,此井打水,彼井水搖,堪為奇觀。

井後觀音殿建築面積280.8平方米,簷柱上端翼角飛簷歇山頂,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

玉皇閣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建,系三層三簷歇山頂,面闊17米,進深12.9米,高13.6米,簷角起翹甚高,屋頂上覆琉璃,脊上塑有龍獅雕塑,下系銅鈴。玉皇閣前的高貞觀面闊21.4米,進深11.4米,上作單簷歇山頂,梁用月梁,應為明代構件。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