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福州華林寺》 Hualin Temple in Fuzhou

華林寺古稱越山吉祥禪院,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屏山(越山、越王山)東麓,是五代吳越國鮑修讓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倡建的,明正統九年(1444年)改為今名。該寺原來只有大殿一座主體建築,以後增建了轉輪經藏、文昌閣、彌陀岩、法堂、祖師殿等,形成了完整的建築群。清代,又增建了天王殿、普濟堂、明離殿(火神廟)。20世紀50年代,該寺除大殿外尚有山門、天王殿、經房、僧寮、普濟堂、明離殿等建築,大殿的五代原構為後期擴建部分所包裹,外觀面闊七間,進深八間,重簷九脊頂,副階周匝。1986年,大殿落架遷建,由原址東移14.6米,南移8.3米,1988年竣工。

現存大殿面闊三間15.24米,進深四間14.7米,八架椽前後乳栿對四椽栿,用四柱,單簷九脊頂。前為敞廊,上施平闇,後為殿堂,徹上露明造。

大殿內石礎高0.2米,柱為梭形。平柱、次角柱、中柱共十根,均高4.58米;角柱四根,高4.66米,有生起,無側腳;柱頭間施闌額、額枋,縱橫連接,構成周圍構架,柱頭上置斗栱鋪作。內柱四根,高7米。內柱與前後簷平柱、後次角柱均用乳栿、丁栿連接(栿一端插入內柱身,另一端伸入平柱、後次角柱的柱頭鋪作中)。內柱與前次角柱連接,略有不同的是在丁栿分位上用兩道素枋,一端插入內柱身,另一端伸入前次角柱的柱頭鋪作中,使大構架內的四角再結合成各自框架,整體更加穩定。

前內柱柱頭間用內額兩道、門額一道,內柱與前次角柱間用門額各一道。前內柱柱頭櫨斗上用令栱素枋兩層,上承中平栱,作為前縱架。後內柱柱頭間施內額一道,柱頭上令栱素枋與前縱架做法相同,但增加了柱間補間斗栱(內額上置雲狀駝峰,上用令栱素枋重複疊置至中平栱)。

前、後內柱柱頭櫨斗各內向出三跳單材偷心華栱,承托四椽栿。栿兩端出頭延伸為剳牽與下平栱相交,栿端上用斗栱一層承中平槫,栿背用雲狀駝峰承重栱,上托平梁。平梁兩端承上平槫,平梁背上置散鬥三個,斗口托駝峰承脊槫。左、右橫架與前、後縱架相交重疊呈井字形。橫架之外尚有出際梁架,出際梁架構成較特殊,僅於前、後縱架外向柱頭枋上橫置素枋兩道,枋下各用單材偷心華栱三跳承托。栱尾、兩枋均伸過柱頭枋。下層枋正中由山面中柱鋪作兩昂尾挑承,上層枋與前、後中平槫相交,枋上皮承山面椽尾。枋上兩端用栱一層承出際縫平梁,梁為素枋,梁端承上平槫,平梁中用蜀柱承脊槫。這種梁架做法是國內古代建築中罕見的實例。

斗栱鋪作運用靈活。簷下鋪作外轉參照宋《營造法式》,為雙抄三下昂重栱偷心七鋪作(斗口出單材華栱兩跳,一、三跳偷心,二跳重栱承羅漢枋,三昂與令栱相交承托撩簷枋)。柱頭縫為令栱素枋,重複疊置(三層令栱,四道素枋,最上層為承椽枋)。鋪作裏轉則依所在位置和功能需求而隨意加減。

前簷平柱、後簷平柱、後次角柱柱頭鋪作裏轉均為五鋪作。不同的是,前簷平柱鋪作第二跳重栱承算桯枋,一昂尾只伸至算桯枋下,二、三昂尾伸至下平槫縫位,與內柱所出柱頭枋交錯疊壓承下平栱,而後簷平柱、後次角柱裏轉鋪作的第二跳頭則承托乳栿、丁栿。三層昂尾均伸至下平槫縫位下,與內柱所出柱頭枋交錯疊壓承下平槫。

前次角柱鋪作裏轉也為五鋪作,單材偷心華栱兩跳,上承內柱身所出素枋兩道,三昂尾做法與前同。另外,櫨斗口向前廊內斜出45度方向蝦須栱兩跳,均用足材,一跳偷心,二跳承交角令栱承托算桯橫枋。栱尾出頭30釐米,垂直斫截。

山面中柱鋪作裏轉連續出單材偷心華栱五跳,五跳頭承下平槫縫令栱,一昂尾伸過下平槫縫位,二三昂尾伸至中平槫縫位,二昂尾挑承出際梁架。這種做法在國內古建築中為孤例。

轉角鋪作外轉,於正、側兩面順身各出七鋪作。一跳華栱與泥道相列,二跳華栱與柱頭枋相列,二跳瓜栱、慢栱與角華栱所承瓜栱、慢栱作連栱交隱,通連一起。三層昂尾穿過羅漢枋與柱頭枋出頭交錯疊壓。外轉45度方向出足材角華栱兩跳,角昂兩層,由昂一層,一、三跳偷心,二跳頭承交角重栱,四跳頭承交角令栱,上承撩簷枋頭,枋上置生頭木。

轉角鋪作裏轉,前後簷做法不同。前簷鋪作裏轉出足材角華栱兩跳,承交角令栱,一昂尾伸至算桯枋交角,二、三昂尾伸至下平槫下,承交角下平槫。後簷鋪作裏轉為八鋪作,出五跳偷心角華栱,一、二跳為足材,餘三跳為單材栱,五跳頭承下平槫縫交角令栱,三層昂尾均伸至下平槫,承下平槫交角。

補間鋪作僅用於前簷,當心間兩朵,次間各一朵,鋪作裏轉與平柱頭鋪作同,二三層昂尾伸至下平槫縫位,承襻間與槫。

總之,斗栱鋪作在大殿結構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運用之靈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大殿用材特大,材高32釐米,厚16釐米,契高16釐米,各部件實際尺寸也相應碩大。柱徑64釐米,柱頭櫨斗68釐米見方。

大殿造型古樸簡潔,構件加工也獨具特色,如柱作梭形,闌額、栿、平梁作月梁形;鬥欹有〓,鬥底線條處理如皿板;駝峰作雲朵飄逸狀;昂嘴、平梁兩端用梟混曲線等。這既保持了早期建築的特徵,也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大殿重修之後,四周圍以青瓦紅牆,占地5500平方米,還新建宋式結構的山門一座(前後乳栿用三柱,五等材;斗栱為單抄雙下昂五鋪作,單簷九脊頂),東、西殿各一座(穿鬥式,七柱出遊廊,硬山頂),並以曲廊連結,形成陪襯大殿的附屬建築群。

此外,寺內尚存南宋高宗趙構手書殘碑一方、清康熙七年(1668年)“華林禪寺香燈田記”碑刻一方。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