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Database error: your query error
MySQL Error: 1030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龍山太平寺》 
‧所屬分類= 古蹟的地區分類 > 湖南 || 古蹟的類型分類 > 寺廟

太平寺位於龍山縣城北10公里處的桶車鄉太平山上,山高300多米。山上建有廟宇樓閣,山下有河水環繞,四周是懸岩絕壁,唯東北方有一人工開鑿的石級路可攀登。路寬僅容一人,在兩百多級階路中還設有四道關卡。太平寺建築大多於1935年毀於大火。

山頂為一高低不平的長形丘崗,呈東北西南走向,一席之地,殿閣林立,各種建築物共二十三座,建築面積4625平方米,另有一個近60平方米的人工花園。其佈局合理,造型獨特,不求劃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韻律合諧。不少樓閣廊簷伸出山外,飛淩於懸岩絕壁之上,展示出雄偉的英姿,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既有宮殿式風貌,又有土家族吊腳樓特色。建築多為木結構,採取肥梁胖柱,所有牆基、堡坎均用規則的料石砌就。

最高處建築物是觀音閣,始建于清嘉慶年間,道光十八年(1838年)照原樣修復。觀音閣六角塔式,高七層,屋頂設有“凸”形蓮花鼓寶攢尖頂。下三層六面向外曲伸,底層邊長3.2米,各層周圍有走廊環抱,上下層門窗正對,成一直線上下,四面是通長、透明、木格式帶筒窗,可在任何角度向外觀景。上四層尺寸依次稍縮,結構相同。木構件均用桐油浸刷,使建築披上了一層橘黃色的外衣,顯得古雅莊重。

觀音閣南有藏經樓,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坐東北朝西南,長15米,寬10米,兩層四排三間,上層藏佛經,下層為方丈室。屋頂蓋小青瓦,仿土家族吊腳樓形式,上層有走廊,四周有木枋挑出懸岩。

緊靠藏經樓東建有小巧玲瓏的樓房兩間,面闊6米,進深4.5米,仿涼亭式,四面曲翹,雙重廡殿頂式,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此樓為供奉光緒皇帝頒給該寺的禦敕,故名“禦書樓”。

藏經樓向東建有“祖堂”,木結構牌樓式建築,長16.5米,進深8.4米,四排三間,小青瓦覆蓋,木壁,“佛”字窗,內供該寺歷年已故祖師牌位。

順藏經樓山勢沿石級而下,有一人工開鑿石坪,長14米,寬6.8米,玉皇閣就建在坪上,兩層四排三間,由於地面不夠,下層淩空挑出,雙層廡殿式作法,下層為禪堂,上層供“玉皇大帝塑像”,木結構,四面飛簷翹角,造型美觀。

在玉皇閣下的濾水池上建有一“水井寮”,有木質結構地挑梁,柱腳依山勢高低排列,長短不一,兩層兩間,開間6米,進深5米,四面為翹簷,內置琴棋書畫。

在“水井寮”西側建有大佛殿,木結構,五排四間,進深15米,面闊17米,左右開間較窄,呈不均勻排列,正中有排柱四根,第二根排柱以前為平房,以後為樓房,橫枋均為圓木做成,閉合榫接,中間大間可容百餘人同時參拜,殿宇氣勢巍峨,外間置有兩人高的大鼓,後進中部供有釋迦牟尼佛銅質頭像,是僧人們聚集禮佛之處。

大佛殿前有彌勒殿,建于清嘉慶初年,1935年毀於大火,1938年照原樣重建,木結構,一層六間,屋頂為懸山式,進深13.5米,面闊16米,外走廊寬1.5米,肥梁胖柱,內供笑面彌勒佛雕像。1973年殿被拆除。

此外原有客僧室、太平宮舍、倉庫、磨房等建築,惜大多毀於戰火。


 存入<我的古蹟檔案夾>    查看<我的古蹟檔案夾>     列印     上一筆    下一筆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