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侗族村寨》 

侗族建築形態的產生與發展,是歷史、社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侗族建築形成自我個性與特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對環境和文化特殊性的重視,其個性反映在建築的功能與類型的特點之中,表現在它特有的與山地環境結合的建築形態之中。

貴州侗族主要居住在黎平、從江、榕江、天柱、三穗、鎮遠等地,這一區域山地縱橫、溝壑遍佈,高原地貌明顯,形成奇麗壯觀的山勢景象。貴州侗族的建築形式多為對高原山坡地區有較大適應性的幹欄式建築,這種建築在不改變自然環境的情況下,對於基地上的岩、坎、溝、坑以及水面可以跨越,十分突出地體現出地理環境作用于建築文化的結果。侗族幹欄式建築是在不斷適應自然與社會條件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的,它既保持了傳統的特色,又接受了外來的先進文化,創造性地自我發展,是具有強烈個性的山地建築的獨特形式。

侗族村寨總體佈局往往是結合當地風俗民情與地理氣候,選擇近水傍山之地,建築隨地形自由伸展,民居鱗次櫛比地發展衍生,多為順應自然地形走向的自由式佈局。但群體空間形態所表現的對村寨中心普遍重視的意識也到處可見,它以蘆笙舞坪、戲臺廣場或是以集會場所的公共建築——鼓樓作為標誌,使群體佈局在自由中求得了秩序,在統一中求得了變化,成為侗族集群或村寨有鮮明特徵的符號和代碼。侗族村寨雖然形態各異、不拘形式,但整體上是統一的、協調的,空間環境也是極富生活情趣和頗有人情味的。即便村寨中心佈置有鼓樓廣場等集會場所或交往空間,其總體格局依然是自由圍合的集落式形態。

侗族村寨形態從宏觀上區分,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群山環抱,成組成團;隨山就勢,自由衍生;於河道一側,坐坡朝河;於河道兩旁,呈帶狀延伸。這種村寨總體格局的形成,是當地人們根據生產特點選擇自身居住場所的結果。

侗族村寨有些設置寨門作為村寨空間的限度,寨門成為侗族村寨處所方位和領域限定的特殊形式,同時還兼有村寨集落地點的標識作用。侗族村寨交往空間形態往往以寨門、場壩、涼亭或是小尺度的院落、小街、窄巷構成,更有長廊閣宇式的風雨橋橫躺於寨頭村腳的溪流河水之上,成為侗族男女老少交流感情、鄰里交往的聯結點。

侗鄉山川環境秀麗,這裏村頭寨邊多植有古樹,名曰“風水林”,以神樹為標誌的林木、綠籬灌叢蔭鬱參差,草木崢嶸。寨內以石板鋪砌的主幹道垂直於等高線佈置,配以呈脈狀生態的寨內小徑,隨地形彎曲延伸。泉井、溪流、堰塘交織成侗鄉水網,人畜水源分開設置,並創造有造型別致的井亭,以保護水體。古樸獨特的水車在溪流中運轉並發出清晰的水聲,水光山色相映,構成了一幅生動優美的侗鄉風情。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