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秦都咸陽遺址》  Ruins of Xiangyang, the capital of Qin

秦都咸陽遺址

該遺址為戰國後期秦國都城,位於咸陽市東15公里的北原原上。秦孝公十二年(西元前350年)由櫟陽遷都咸陽後,首先營建冀闕(宮殿外的門闕)惠文王時繼續擴建宮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咸陽仿造關東六國宮殿,同時又擴建皇宮咸陽宮。秦朝末年,項羽入關中咸陽,烈火燒毀秦宮室。在窯店鄉以東的牛羊溝至姬家道北原,發現了咸陽宮北牆,為夯土牆,長843米,由此推知西牆長576米、南牆長902米,構成一個東西向長方形的遺址,此牆為戰國時期修建。宮牆內外發現二十多處建築遺址,其中宮牆內已發現八處遺址,已發掘三座。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路面呈魚脊形,大道兩側有排水溝。秦都宮殿區以東的柏家嘴,與1號建築遺址東西對峙,兩者相距3500米,已發現夯土基址六處。該遺址可能為蘭池宮遺址。在宮殿區以北約8公里的涇水畔,發現夯土基址一座,東西長98米,南北寬34米。其位置可能是望夷宮遺址。宮殿區西面附近的鑄鐵、冶銅和制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離宮殿約4公里的長陵車站附近,在制陶和制骨作坊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與排水道,還發再三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宮殿建築現已發掘三座(1~3號)遺址。1號遺址地跨牛羊溝東西兩側,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高出地面6米。宮室分佈於夯土臺面及其四周。夯土台的中央為主體殿堂(1室),方形,有夯築圍牆,東西長13.4米 ,南北寬12米,南北有對稱的門,東牆正中辟一門(門道有壁畫痕跡)。夯土台中央有直徑為0.6米的圓形遺跡,即當時的“丹地”。殿堂西側有臥室、浴室與貯藏室,北面有廳堂,南面有露臺。廳堂東側與臥室相連,廳堂西側有慢道通上廳的樓層。下層南、北部有一些室,南部西端一段五室,西邊的四室為臥室,最東一室為浴室。台基周圍有回廊,台基上下有窖穴及排水池、地下水管道。建築牆壁繪製有壁畫。2號遺址平面呈刀把形,東窄西空,東西長127米,南北寬32.8~45.5米。高臺已被破壞。

主體殿堂在西半部,呈方形,南北長19.5米,東西長19.8米。殿堂東半部夯基殘存四室,其中兩室應為地下盥洗室。台基周圍有回廊及排水設施。3號遺址在1號遺址的西南,兩者相距約100余米。3號遺址東北角與1號遺址西南角有建築遺址相連,南北長,東西窄,中間高,兩面低,呈魚脊狀。南部已被破壞,基址北部為廊。已發掘西閣道長32.4米,寬5米,左、右兩壁飾壁畫,內容有車馬出行圖、儀仗圖、建築圖與麥穗圖。這批秦代宮庭壁畫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壁畫。在1號遺址以東約290米的軸線上,有一高於地面5.8米的長方形夯土台,東西長144米,南北寬145米,是宮牆內最大的一座高臺建築遺存。墓葬區在咸陽城外西北隅原上,分佈範圍東起毛王村,西至擺旗寨,東西達6公里。遺物以磚瓦、瓦當等建築材料為主。磚面上有各種圖紋,如幾何紋、龍紋、鳳紋、太陽紋,也有素面磚,一般為長方形。板瓦較大,瓦當以卷雲紋瓦當為主,也有少量素面半圓和圓形瓦當。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