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浦東川沙城牆》 | 關閉 |
[ IP授權版 ]
※ 圖片
![]()
|
《浦東川沙城牆》 該城牆位於浦東新區川沙鎮(原川沙縣城廂鎮)東南城河畔處。明嘉靖年間,倭寇屢犯上海,從海上登陸後,以川沙窪為據點。川沙太學生喬鏜等建議築川沙堡城,得到巡撫趙忻、巡按尚維持等支持,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築成。城周長2公里,高9米餘,寬10米,城門有四,均有城樓,另有月城四、雉堞三百七十多垛。明萬曆年間,大雨成災,城牆坍圮,王乾昌出資修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十二年(1683年)、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均重修。清嘉慶十年(1805年)設置川沙撫民廳後,修城牆並疏浚護城河道。清同治以後,城牆坍塌233多米長,光緒十二年(1886年)又坍333多米,未重修。 1925年動工拆除城牆,僅保留真武台北約50米長一段及東南城角約200米長一段。在東南城角腳下,清嘉慶年間建有文昌宮,道光十四年(1834年)改建為觀瀾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設立高等小學,並在城牆下建校園,取名濤園。東南城角城牆上有奎星閣和嶽碑亭。奎星閣為文昌宮之物,嶽碑亭系1913年之後建於城牆上。 現城牆僅存長50米,1988年修葺,並重建奎星閣,修嶽碑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