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故宮乾清宮》  Qian Qing place(place of Heavenly purity)of imperial Place in Beijing

乾清宮是內廷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之一。明代始建時與坤寧宮合稱為乾坤兩宮,後來兩宮之間增建了交泰殿,統稱後三宮。乾清宮在明代一直是皇帝居住的寢宮,宮中許多重大活動也多在此舉行。清入關後,順治、康熙皇帝亦曾以此為寢宮,至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后,這裏就成為清帝召見廷臣、批閱奏報、處理日常政務和舉行宴筵的場所,也曾是大行皇帝梓宮停靈的地方。

乾清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年(1653年)再次重修;康熙八年(1669年)、十九年(1680年)亦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毀於火,三年(1798年)重建;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加修整,至今保存完好。

後三宮占地約2.5萬平方米,平面為矩形,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15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南北依次排列在工字形的台基之上,四周有廊廡圍繞,構成了後三宮相對獨立的院落和封閉的空間。

乾清宮面闊九間約45.5米,進深五間約20.5米,為九五之尊的大殿,是後三宮中建築等級最高的建築。乾清宮重簷廡殿頂,自臺面至正脊通高24米。下層簷斗栱為單翹單昂五踩,上層簷為單翹重昂七踩,簷角飾脊獸九個,梁枋施以金龍和璽彩畫。殿的前後簷明間、東西次間均為門,三交六碗欞花隔扇,每間四扇,後簷門常扃不開;明、次間三間通連,減去前簷金柱,擴大了室內空間。後簷在明間金柱位置設屏,屏前設皇帝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裝有皇帝確定繼承人的密詔匣子即放在匾後。三間迤東迤西的次、梢間稱東、西暖閣,明代這裏是皇帝的寢宮,清代自雍正以後作為存貯清實錄、聖訓的地方。暖閣的前簷為檻窗,三交六碗欞花隔扇窗,每間四扇,後簷設仙樓,仙樓之上和暖閣東西牆均安設書架,現仍保持原狀。乾清宮的東西兩盡間是可以南北通行的穿堂,前後簷均設有三交六碗欞花隔扇門,穿門北行即可至交泰殿、坤寧宮。

乾清宮前有寬敞的月臺,臺上左右設有銅鶴、銅龜各一件,前有鎦金香爐四座,月臺下兩側還設有社稷江山金殿各一座,這些精美華貴的陳設是皇帝尊嚴與權力的象徵。月臺前正中出丹陛,接高1.5米、寬10米的御路甬道,直通乾清門。月臺兩側和前丹陛兩側臺階供上下,丹陛下辟有一條石壘砌的拱形通洞,即史料中所稱的“老虎洞”,洞的兩側設門,安裝板門,是為東西兩院保衛人員穿行方便所設的。

乾清宮左、右兩側各有一座小殿,東曰昭仁殿,西曰弘德殿。古代有“無東西廂有室曰寢”的記載。“室”在這裏即指正殿(正房)兩邊的夾室。乾清宮前東西兩側只有廊廡而無兩廂,其左右又有兩朵殿(夾室),說明乾清宮院落建築的佈局附會了古制“寢”的含義,體現了乾清宮作為皇帝寢宮的功能。昭仁殿和弘德殿前後均築有圍牆,與乾清宮和東西兩廡相連。乾清宮前左右有一坡道,明代隨坡道建有斜廊,與東西廊廡相接,清代拆去,改為圍牆,但仍保留著坡道。東西兩廡左右對稱,隔成若干間,供宮中內廷辦事機構用,自昭仁、弘德兩殿外側的龍光門、鳳彩門往南延伸,向內轉角接乾清門東西兩山。東西兩廡自明初建成後屢遭焚毀,後在廡中砌築防火牆兩道。防火牆外觀與廡房毫無兩樣,其梁枋、斗栱、飛椽、望板均為石料雕刻而成,上繪彩畫,與廡房連為一體,無絲毫破綻,真可謂獨具匠心。

乾清宮的正門是乾清門,也是內廷的大門,門前東西橫向廣場即為內廷與外朝的分界線。乾清門為殿宇式大門,坐落在白石須彌座的台基之上,單簷歇山式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簷下單昂三踩斗栱飾以金龍和璽彩畫,中開三間,門扉設于後簷金柱位置,前面空出敞亮的門廳。清代這裏是禦門聽政的地方,皇帝的寶座即放置在明間門扉前,齋戒、請寶、接寶等禮儀也都在此舉行。

乾清宮一組建築依等級高低,坐落的台基也不盡相同,乾清宮是內廷主體建築,乾清門是內廷的大門,其台基都為漢白玉石須彌座,門與殿之間1.5米高的御路甬道也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周以石雕欄杆,形成一體。東西廡基座則為磚石砌築,高僅1.1米,且無欄杆。乾清宮後的交泰殿和坤寧宮的基礎為青磚砌築,周圍護以黃綠相間的琉璃燈籠磚矮牆,體現了前殿后寢在等級、裝飾、色彩上的不同。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