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故宮長春宮》  Chang Chun Place of Imperial in Beijing

長春宮為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明初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曾改稱永寧宮,後又恢復原名,清代沿襲至今,曾是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長春宮位於西六宮西二長街西側的敷華門內,前有太極殿,後有咸福宮,東與翊坤宮之間有西二長街相隔。院落平面為長、寬各約50米的正方形,前有橫巷以通長街。建築佈局為一正兩廂前後兩進院的四合院形式,宮門在前居中,院內前殿后寢,左右各有配殿。清咸豐九年(1859年)對長春宮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改建,拆除了長春宮的宮門及宮門兩側的圍牆,使宮門外的橫巷與宮院連為一體,擴大了院落的空間;同時將長春宮前的啟祥宮(今太極殿)的後寢殿后簷明間開門,作為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之間的穿堂殿,懸掛咸豐皇帝禦題的“體元殿”匾,使兩宮相連通,出現了四進院的佈局,從而改變了明初定制,並在明、清兩代長期保持著的六宮各自獨立的佈局。改建後,啟祥宮曾一度作為長春宮的宮門,啟祥宮的後殿也改為穿堂,長春宮在兩宮合併後地位相應提高。

清同治年間慈禧太后在這裏居住時,在咸豐年間改建的基礎上又加以修整,將體元殿后簷添接出三間高大寬敞的抱廈,北與長春宮相對,作為長春宮觀戲的小戲臺。又沿抱廈兩側添建抄手遊廊,與東西配殿及長春宮相連,遊廊前設坐凳、倒掛楣子,後壁隨牆繪有精緻的紅樓夢壁畫。

長春宮正殿面闊五間,歇山頂,明代前後簷裝修均在簷柱,清咸豐年間改建時將前簷裝修挪至老簷柱,改為前出廊,東西配殿各三間也依此改為前出廊,與抄手遊廊相接成為四面回廊。長春宮室內五間以花罩、碧紗櫥、紗簾相隔,明間設地平寶座,上枋懸“德洽六宮”匾額。長春宮東西兩側的遊廊間各設屏門,通往長春宮後院。後院內正房曰怡情書史,面闊五間,硬山頂,為長春宮的寢宮,有東西配殿各三間。此三座建築外簷翠竹紋飾彩畫,為清代所繪。

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落的相通是晚清內廷建築佈局一次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完全打破了明初確立的東西六宮各宮院獨立的格局,對清末內廷東西六宮的改建有著一定的影響。

長春宮改建後在形式上和風格上雖有著明顯的變化,但近期普查發現,其構件尺度、斗栱形制及梁架結構均具有明代的特點,說明長春宮的主體結構仍為明代的遺物,頂棚內梁架上還保留著明代的鏇子彩畫更是明代建築的佐證。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