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北京故宮皇極殿、樂壽堂》 

皇極殿、樂壽堂是甯壽全宮的兩組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甯壽全宮位於紫禁城內東北隅,此處原為明仁壽宮與噦鸞宮、喈鳳宮等諸宮的故址,為宮妃養老之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時康熙皇帝為奉養母后而重建甯壽宮一組建築群,乾隆年間又改造成新宮,較之前代更為恢宏壯麗。新宮東西總寬150米,南北總長406米,內有宮殿等各類建築千余間,全宮整體佈局井然有序,景物映襯,各臻其妙,宮殿與園林建築相結合,有清幽之趣,是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時使用而預先修建的宮殿。

甯壽全宮的總體佈局自成體系,大體上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半部以皇極殿和甯壽宮兩座建築為主體進行佈置,後半部分又分為三路,當中一路以養性殿、樂壽堂為主要建築。

皇極殿

皇極殿一組建築最南端的宮門是皇極門,在宮門外東牆上辟門名〓禧門,西牆上辟門名錫慶門,圍牆圍成約3000多平方米的廣場。皇極門迎面是一座影壁,高3.5米,長30多米,上面雕刻著九條五彩琉璃巨龍,俗稱九龍壁。

皇極門開三座券洞門,券臉上砌黃琉璃瓦,上覆以廡殿頂,是三間七樓格局,簷下有垂蓮柱和仿木制的琉璃斗栱,極其精巧。

進入皇極門是一5000多平方米的大庭院,是前朝宮殿的第二進宮廷廣場。院的東西兩側有矮垣南北相接,各辟隨牆板門三座,門內各有一窄形院落,院內排列三組群房,都是青灰瓦小房,在大片黃琉璃瓦建築群中顯得簡潔俐落,樸實無華。在大庭院的北端中央青白石須彌座上有面闊五開間的黃琉璃瓦歇山屋宇式大門,名甯壽門。

皇極殿位於甯壽宮之前,坐北向南,居中當陽,為太上皇臨朝受賀的正殿,面闊九間,重簷廡殿頂,頂蓋黃琉璃瓦,通高約19米,青白石須彌座上設漢白玉石欄杆,前設月臺,當中高出地面的御路直達甯壽門。殿內明間設寶座,寶座安置在約1米高的基座上,使寶座從平地加高,進一步加強了太上皇的至尊地位。殿內空間的處理也很有特色,為了突出以寶座為中心的主導地位,將明間部分的六根金柱做成瀝粉貼金的蟠龍柱,而且柱子通身貼金,與其餘的朱紅色柱子形成強烈對比,賦予明間以特殊地位和空間範圍。皇極殿的前簷明、次、梢五間為門,每間裝三交六碗欞花隔扇四扇,隔扇的絛環板、群板全部雕有龍雲圖案,群板內正中團形盒子裏雕有雙龍戲珠圖案,使大殿顯得更加富麗和華貴。

皇極殿與甯壽宮四周有廊廡,聯簷通脊,在東西廡間各開旁門,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大殿兩側各置垂花門和卡牆,隔成前後兩院。

樂壽堂

樂壽堂位於甯壽全宮的後半部中路,坐北向南,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黃琉璃瓦屋頂,殿宇高大,庭院寬闊,院左右置遊廊與位於樂壽堂之南的養性殿后簷廊相接,廊間辟屏門通向東西兩院,佈局開敞是後半部的重要特徵。樂壽堂的建築構造形制和院落佈局與北京西北郊長春園中淳化軒的規制相似。

樂壽堂室內左側陳設著用青玉雕琢的重約1500多公斤的“壽山”,名南山積翠,象徵著壽比南山不老松;右側也陳設著用青玉雕琢的重約2500多公斤的“福海”,名雲龍玉翁,象徵著福如東海長流水。樂壽堂室內後部有一巨型“大禹治水玉山”玉石雕刻,置於用金銀鑲嵌的銅座之上,此玉重約5000公斤,是我國現存明清時代最大的一塊玉器,雕刻極為細緻,顯示了我國琢鑿藝術的成就。樂壽堂內隔扇、閣樓裝修雕刻極精,多以香楠、紫檀、柏木為主,琺瑯、金、玉鑲嵌,工藝精美,代表著18世紀我國的工藝成就。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