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青島及嶗山道教建築》 Taoist buildings in Qingdao and on Mt.Lao

青島位於膠州灣畔,黃海之濱,嶗山在青島東約20公里處。嶗山拔海而起,遠望嶗山,群山逶迤,澗壑曲折,清泉潺潺,奇石林立,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嶗山因處海隅,山陡林密,一般人不易登臨。蘇東坡曰:“牢(嶗)山其中多隱君子,可聞而不可見,可見而不可致。”悠久的歷史、美麗的景致與神奇的傳說融合在一起,使嶗山成了一處“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於是名道高僧飄然入山潛心修煉,志士達人接踵而至遊歷棲隱。

歷代帝王對嶗山也格外垂青。傳說吳王夫差曾入嶗山得《靈寶度人經》,秦始皇遣徐福往東海求仙藥時曾到過嶗山,至今太清宮前尚有徐福島。唐玄宗李隆基於天寶四年(745年)派王F和道士李遐周到嶗山為他煉長生不老藥,並改山名為輔唐,意借嶗山之靈氣輔佐大唐江山永固。宋、元、明、清各朝對嶗山也多有頒詔。

嶗山作為道教勝地始于漢、唐,盛于宋、元、明、清不衰。道教中的《靈寶度人經》序中說,吳王夫差到嶗山遇神人,授以《靈寶度人經》,為嶗山與道教結緣之始。《太清宮志》說:“嶗山太清宮系於西漢建元元年辛醜,張公諱廉夫所創始也。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像,嗣於癸卯年又建築殿宇,供奉三清神像,額曰‘太清宮’並授徒傳道。”此即道教在嶗山之開端,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此後,河南道士李哲玄于唐天v元年(904年)來嶗山久居,後被敕封為“道化普濟真人”。五代時期,道士劉若拙至此潛修,並奉敕重修本宮廟宇。南宋慶元元年(1195),邱處機、劉長生等七人(全真七子)來嶗山闡教,太清宮也從此成為全真隨山派的祖庭。張三豐、徐複陽、齊本守等明代知名道士也發展了嶗山道教。

嶗山有十四宮、九觀、十七庵、十六廟、三洞共五十九座道教宮觀。據傳,建於西漢的有太清宮、上清宮和聚仙宮三處;建於後漢的有神清宮、華樓宮、童真宮、大嶗觀和龍王廟五處;建于北魏的有修真庵;建於唐朝的有明道觀、塘子觀、壽陽庵、古北庵和竹子庵五處;建於五代的有東華宮;建於宋朝的有寶清宮、太平宮、迎真觀三處;建於元朝的有凝真觀、白雲洞、明霞洞和紫府庵四處;建于明朝的有天后宮(市南)、太和觀、清溪庵、朝陽庵、荒草庵、常在庵、慰竹庵和臥雲庵八處;建於清朝的有天后宮(滄口)、聖清宮、滄海觀、百福庵、華西庵、海雲庵和大悲庵七處;建築年代不祥的有天后宮(女姑口)、龍泉觀、雲峰庵、現代庵、玉皇廟、三官廟、天齊廟、城隍廟、關帝廟(嶗山曉望村)、邱家女姑口廟、南閣廟、真武廟、午山廟、石門廟和興隆廟十七處。上述各道觀均遭損毀,1979年以後開始修復一部分建築。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