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樂安流坑武當閣》 Wudang Tower at Liukeng jin Le^an

武當閣在樂安縣流坑村北側,地處全村水流匯合處,背江面村。這是一處融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諸神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群,由入口廊廡、玄武閣、閻王殿、土地廟和僧舍組成。總平面呈橫略長的近正方形,坐北朝南。

正門辟於南面西側,為四柱三間的仿石構牌坊式,柱、枋均以異形磚疊砌而成。明、次間上、下枋原有彩畫,惜多被塗抹。明間花枋書“武當閣”三字,辟雙開式木柵欄門,門檻、門楣、門抱框均為石構,有三級石階。明、次樓頂部近代經過維修,用三層仰蓮磚疊澀出簷,上覆青灰瓦,與整個前牆出簷處於同一水準。入門,有內向的單披水雙步廊,內空6.5米×2.5米,靠後牆立三柱,柱間砌神壇,置彌勒佛像一尊。後牆東端有門,通玄武閣。

玄武閣為前院後殿式。殿為重簷歇山式,三開間,通面闊6.65米,通進深7.95米,建于0.65米高的台基之上,砌四級石階。閣底層僅明間六柱落地,前為敞口,三面磚牆。梁架無中柱,以縱向柁梁連接前、後金柱,柁梁之上立三根童柱,承托樓櫨和上部的穿鬥式構架,故殿顯得高大軒昂。殿內以青磚鋪地,木柱石礎,礎分雙層仰盆式和八角形兩種,直徑均達50釐米。明間後部砌神壇,供“北方真武玄天上帝”。連接後金柱的闌額上懸木匾一方,朱底墨書淺浮雕陽文“玉虛顯相”四字,有“乾隆戊戍”的署款,閣中還另懸施主助銀匾四方。玄武閣二樓原為文昌閣,現樓面不存,惟遺前廊槅扇裝修和簷下“文章司命”木匾一方,屋面覆青灰瓦,略有舉折,四角發戧起翹,椽下無望板。

閻王殿在東側,為前後兩進、中帶天井的硬山式建築,後壁中段凸出。前殿門為一字式,磚框、石檻、木楣,額題“祗園”二字。前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平面呈橫長方形,穿鬥式構架,僅中央部位兩柱落地,且用料甚小,柱徑僅16釐米,顯系後代重立之物。明間後部砌階梯式神壇,置閻王和判官的雕像。殿四面圍以高牆,前牆無門,僅中部辟一圓形漏窗,窗扇為雙開直欞槅扇。前、後殿以磚牆分隔,通過前殿次間的拱門可入後殿。後殿平面呈“凸”形,進深9.2米,前面闊11.28米,後面闊5.2米。後殿內無立柱,四面環砌磚牆,梁架全部置於牆上。後殿前部寬闊處橫砌一長方形天井,上有梁架兩縫,以縱向柁梁承托出簷構架。天井北側的凸出部為後殿的正殿,橫樑及檁條均架於山牆之上,脊檁高7米餘。靠後牆砌有神壇,置觀音和佛教諸神雕像數尊。神壇兩側為通道,經過後門即進入配房。閻王殿的前、後殿均以青條磚鋪地,地面與內廊處於同一水平面上。

閻王殿、玄武閣的後部和兩側環建圍牆,牆內築配房,是當年僧尼、道士的住所和生活之處,現僅遺殘破的槅扇等構件,內部結構不詳。在圍牆的西北角外側附建一幢小型的土地廟,硬山式,單開間,通面闊4.21米,通進深4.78米,室內無柱落地,後部磚砌神壇,供奉土地神。

據典籍記載,武當閣始建於明代。經實地調查,玄武閣平面佈置及台基、石礎等構件仍為明代所遺,餘均為清代以後陸續興建和重修之物。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