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照片】邛崍唐宋瓷窯─3號窖包1號龍窖燒結情況
*【照片】烏魯木齊南大寺總平面
*【照片】龍井智新鄉長財李宅平面
*【照片】黃梅高塔寺塔
*《宜良金鎖橋》
*【照片】盧廉若花園欄杆花飾
*【照片】南京明孝陵金水橋
*【照片】盧廉若花園人壽亭
*《福鼎紹明寺塔》
*《靖安縣茶坪花橋》
*【照片】粵東、粵北客家民居─仁化方圍樓
*《農安哈拉海某宅》
*《北京故宮皇極殿、樂壽堂》
*【照片】昭蘇聖佑廟大殿
*《義縣奉國寺》
《晉江安兜氏宗祠》 Ancestral shrine to Ding^s at Andou in Jinjiang

丁氏宗祠位於晉江市城東2.5公里的陳埭鎮岸兜村,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毀於兵火,後重修。清乾隆年間修葺面積達900平方米。

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21.16米,進深42.57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分佈有門廳(進門)、中廳(中堂)、後廳(後堂),兩側建廊廡連接門廳與後廳,圍合成內庭院。中廳單獨建於內院中央的四方平臺上,為“內方形”,門廳、後廳及兩側廊廡環護,成為“外方形”,整體佈局呈回字形。這是丁姓回族人有意留下的回族文化色彩,使其子孫後代不忘他們的始祖。

丁氏宗祠的建築均按漢族傳統建築形式建造,具有濃烈的閩南地方建築風格,石雕、木雕、泥塑等純屬閩南做法,但中廳(祀祖堂)前廊相向堵石雕及門上的木隔板則以印刷體回文《古蘭經》構成的圖案裝飾。

門廳為清乾隆年間重修之物,面闊21.16米,進深5.3米,八檁七開間,共二十四柱,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大脊長8.6米,左右插脊各長5.83米,均作燕尾脊。正中門廊三開間8.6米,相向堵為青石雕花鳥,上嵌刻七律詩各一。門廊兩側的梢間外牆為磚雕堵,各嵌雌虎青石圓窗,雕工十分精細。

中廳是整個宗祠中最高的建築,比周圍高0.8米,距門廳10米,正門上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的“丁氏宗祠”匾額,庭院中留有八個旗杆洞,系明代豎旗處(後填石鋪平)。中廳由前廊、祀祖堂、神位室三部分組成,硬山頂,燕尾脊抬梁式木構架,面闊三開間8.82米,進深14.2米。祀祖堂前留有三門,門上裝飾有《古蘭經》回文,堂內為穿鬥式木構架,木通梁穿架整個屋面,淨跨達5.85米,梁裙上雕草花,尚保留明代風格。整個中廳共有二十根柱子。中廳與左右側廊之間留有1.95米寬的通道,背後與後廳相距3.2米。

後廳面闊五開間21.16米,進深7.2米,硬山頂,穿鬥式木構架,共用二十四柱。前廊木籠扇留三門,門兩側為木隔牆梢間,與左右廊廡有小門連通。後廳東北角削角建造。

東西廊廡面闊各八開間27.1米,進深3.18米,穿鬥式木構架,前接門廳,後連後廳,形成回字形平面的外框。廊前四方石柱上共有八對石刻楹聯,記述了丁姓的歷史和在陳埭的發展史。

丁氏宗祠雖經歷代修葺,但其原始形式和規模始終未變,是漢、回文化融合的見證。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