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莆田木蘭陵》 Mulan Bank in Putian

木蘭陂位於莆田市郊5公里的木蘭山下,是引、蓄、灌、排綜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木蘭陂因建在木蘭溪上而得名。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長樂人錢四娘首先在將軍岩前砌石堰攔溪為陂,開渠引水灌溉,但陂成之日,溪洪突發,陂被崩壞。不久,她的同鄉人林從世在溫泉口選址築陂,陂將成進又被怒濤沖決。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侯宮(今福州)人李宏應召來莆田築陂,他在僧人馮智日的幫助下,經過認真勘察,把陂址選在溪面寬闊、水勢較緩的木蘭山下,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在元豐六年(1083年)使“陂立水中,矯若龍翔,屹若山峙,下禦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遊三縣流水,灌田萬餘頃”。

木蘭陂水利工程主要由攔河壩、進水閘、導流堤等組成。

攔河壩是木蘭陂的主體工程,建在250米寬的溪道上,全長219.13米,分南、北兩部分。南端為溢流低堰閘壩型,長113米,有二十九孔堰閘(原設三十二孔);閘墩中間立有高3.6米,徑0.45米的石柱,俗稱“將軍柱”,兩側鑿有凹槽,再用條石圍護,鉤鎖結砌,形成整體;閘墩上游的一端修築成銳角狀,閘墩下游的一端砌成階梯形。北端為重力壩型,正對著溪流的主港道,故在壩體上游處築有一個面積2450平方米、呈三角形的石埕,俗稱“北陂埕”,以消除急流,穩固壩身;在壩體下游陂面上砌成臺階形,起跌水消能、減少破壞力的作用。閘門澇啟旱閉,第一門是沖砂閘,閘底比其他閘底深0.5米,通過時具有一定的沖刷力,可排除淤積的泥沙。

進水閘有南、北兩個,通向興化平原南洋的進水閘稱回瀾橋,雙孔引流;通向興化平原北洋的進水閘稱萬金橋,單孔引流。

導流堤有三條。陂南導流堤位於回瀾橋幹渠引流段與攔河壩、壩下流的港道之間,堤長227米,臨水的岸牆用條石交替分層疊砌,中部填夯三合土,上面用石板鋪砌成埕面,俗稱“南陂埕”;陂北導流堤位於萬金橋與北陂埕之間,長113米,上連北進水閘,下接北埕三角形頂端,全用石砌成;陂下游導流堤堤端位於堰閘壩和重力壩中間,長56米。導流堤的作用在於約束水流,減少溪水對溪岸的沖刷。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