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唐十八陵》  Mausoleums of 18 Tang Emperors

唐十八陵

唐王朝,包括武則天在內,一共有二十一位皇帝,他們當中,除了昭宗李曄的和陵在河南洛陽,哀帝李柷的溫陵在山東荷澤之外,其餘十九個陵都在陝西關中的渭北高原上,因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是合葬一陵,故稱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分佈地域遼闊,其西起乾縣,東達蒲城,綿延150公里。唐陵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建于高原的覆鬥型土塚,這是一種在高阜之地先擇陵區,而後再在陵區內挖掘墓穴、磚砌地宮,最後用夯土堆築墳塚的陵墓,共有三座,它們是獻陵、靖陵和端陵,一種是利用山的自然形態,“不封不樹”,在山的南面開鑿墓室,即選擇自然高聳的山峰作為墓塚,然後繞山築城,並在主峰下掏洞以修築地宮的陵墓,這是唐陵的主流,共有十五座,它們是昭陵、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景陵、光陵、莊陵、章陵、貞陵、簡陵。縱觀十八座皇陵,可謂空前絕後,尤其是因山而建者,氣勢更是異常雄偉。

唐十八陵各陵的規模,因皇帝的地位所處時代不同而不完全相同,陵園的佈局情況也是不完全一樣的,反映了唐朝經濟發展和陵寢制度的變化。唐高宗乾陵以後,唐代陵墓形成制度:皇陵都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坐北朝南,以墓為主要建築,墓室多半開在山峰之下,由山南的半山腰處開洞,然後向北挖掘,內城四周皆有城垣,城垣四面開門,四角有角樓,各門之外都有一對土闕、一對蹲獅或石馬,內城偏南通常還有一個重要建築,那就是專供後人祭祀的南殿,內城之外有外城,外城一般平面呈長方形,主要集中在南面,一般南面開三道門,第一道門的門外,通常分佈著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第二道門和第三道門之間,則分佈著石刻群(石獅、王賓像、碑石、石人、石馬、鴕鳥和華表)。

在各陵的西南都發現了一些建築,這裏很可能就是當時守陵官員和宮人居住的地方。唐十八陵陵墓裏的石刻是我國石雕藝術中的寶貴珍品,這裏的石雕作品,既有圓雕手法表現的,也有浮雕和線雕手法表現的。根據陵墓的佈局和石刻,以及石刻所表現出的風格,唐陵石刻大致可以分為四期。

① 初唐時期,獻陵和昭陵石刻群的組合還沒有定制,獻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風格雄建有力、古樸。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格,② 盛唐時期,包括乾、定、橋三陵,石刻群組合和佈局都制度化了,在長達數公里或數十公里的神道上,依次陳列著華表、翼馬駝鳥、石馬、石人、石獅、碑刻等,少則數十件,多則達百件,石刻群整體相當雄偉壯觀,個體造像用意恢宏、立意雍貴、氣魄雄偉,表現了盛唐時代的性格,③ 中唐以後,包括泰、建、元、豐、景、光、莊等八陵,雖然神道上的石刻造像在數量、品種、種類、陳設上與盛唐時代沒有什麼差異,但在形體、雕刻藝術方面卻發生了一些變化,總的講來,在這個時期,神道石刻的形體變小了,氣魄也不如盛唐時那麼威武豪壯了,然而,這時藝術造型上有了新的發展,比如,泰陵、建陵上的翼馬體態矯健、英姿颯爽,文臣雍容華貴,武將通武剽悍,瑞禽駝鳥顯得生動活潑、神氣十足,從而使得唐代的皇陵石刻藝術發展到了最高峰;④ 晚唐時期,包括章、端、貞、簡、靖五帝之陵,石刻的數量、種類、陳設也和盛唐、中唐時期的皇陵沒有什麼差異,但石刻體態變得瘦小了,面部表情顯得萎靡不振,容貌顯得消瘦,佈局也顯得得小氣。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三種形制:① 封土堆呈覆鬥狀,四周有圍牆,南門有一對土闕,闕南立石刻,一般為皇室人員的墓葬;② 圓錐形墓,多為文武大臣,少數為皇族成員,這類墓葬的數量最多;③ 象山形墓,仿照西漢衛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墓葬,如魏徵墓,其依山為墓,墓前有土闕和石碑。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