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川渝船棺葬》 

川渝船棺葬

川渝境內以獨木舟形棺槨為葬具的船棺葬,是屬於戰國(或更早一點)至西漢前期古代巴蜀地區的一種葬俗,1954年在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發現以來,在成都平原、岷江下游、嘉陵江流域都有發現。

典型的船棺形制有兩種形式:

(1)兩端尖翹,以巴縣、昭化、綿竹、郫縣發現為多,用長約5米多、直徑1米的大楠木,剝去其上部小半,底部略削,使成平船底。兩端由底向外斜削,使成翹起的船頭形,在兩端的兩邊各鑿一大孔,以便於用繩吊裝搬運。船身正中一段挖空作船艙,屍體及隨葬品裝殮艙中,形成船棺。有的在艙內另置小棺裝殮,形成船槨。小棺或用獨木,或用板匣,上有蓋,而整個船艙是否加蓋未見遺跡。其尺寸以冬筍壩、寶輪院保存比較完好的七具船棺為例實測:平均全長5.3米,寬1.05米,船艙平均長3.9米,寬0.86米,深0.38米。船舷厚約0.19米,頭尾各長0.75米。船棺製作大概先用火燒,再加斧錛挖鑿。船棺放在河岸的豎穴土坑中掩埋,往往頭向岸上。時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前期。

(2)兩端截齊,以大邑、蒲江、什邡、彭州等地為多,用長約7米、兩端截齊的圓木從中剖開,一半為棺,一半為蓋,棺木中段也挖成長方形船艙,艙內收殮屍體和隨葬品,棺的兩端也有對稱穿孔。尺寸以彭州太平出土的為例,全長7.4米,寬1.1~1.25米,高0.55~0.66米,船艙長5.8米,舷厚8~9釐米,底厚15釐米,頭尾各長80釐米。其葬法與第一種基本相同而略有差異,同樣葬在河岸的堅穴土坑中,但有兩棺、三棺同坑的,並在棺周圍填充白膏泥。

船棺葬在同一墓地往往與狹長土坑墓、長方形木槨墓並存,存在著由船棺向後者演化的可能性。

船棺葬俗可能屬於巴蜀境內某些民族(如古代濮系民族)或階層(如水上武士)的葬俗,它應與墓主人生前擅長行舟的生活習俗有關。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