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牌坊群坐落在歙縣城西6公里的棠樾村,七座石坊自東向西依次排列于村東水口的石甬道上。前五座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柱式,分別為鮑象賢尚書坊,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鮑逢昌孝子坊,清嘉慶二年(1797年)建;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建;樂善好施坊,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建;鮑文齡繼妻汪氏節孝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後兩座坊為慈孝裏坊、鮑燦孝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門樓式,慈孝裏坊建于明初,鮑燦孝行坊約建於明嘉靖年間,兩坊在清乾隆年間均曾修葺,但大體還保存了明代風格。在樂善好施坊、汪氏節孝坊間建有聰步亭,為四角攢尖式,清乾隆時期建,由鄧石如書門額。西首還建有敦本祠、世孝祠、清懿堂等古建築。
七座石坊以其“旌表”的物件和內涵可分為“忠、孝、節、義”幾種類型。“忠”坊當首推鮑象賢坊,該坊於清代大修,原樣已變,除恩榮板、花板、雀替略作雕飾外,其餘構件平琢渾磨,通體素潔;“孝”坊中以慈孝裏坊最為突出,上有永樂皇帝題詩;“節”坊有吳氏節孝坊等,均為四柱沖天式。“義”坊為樂善好施坊。
該石牌坊群以其獨特組合、巨集大規模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