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學術研究、教學參考、設計施工、旅遊導覽
[ IP授權版 ]
※ 圖片
《上海豫園》  Yuyuang Garden in Shanghai

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老城廂東北,原是明代任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因屢試未中,便在宅旁菜畦上疊石鑿池,栽種花木,三年後考中進士,外出做官,園暫輟建。明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辭官回鄉,又致力造園,建成了占地約4.7萬平方米的園林。園中有黃石大山南、北兩脈,大池廣袤,溪流瀠洄,廳堂樓閣亭榭三十餘座,其中樂壽堂深邃高敞,朱欄畫棟,堂前有千人座,面臨大池;園主人讀書休憩的玉華堂前有玉玲瓏,是江南有名的峰石。潘允端過世之後,園林未及修葺。清乾隆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迅速,清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九年(1760~1784年),商人們集款重建豫園,易名西園,景物多易新名。數十年後,園景又有損壞,清道光年間,由官府將園基劃分給各商業行業作為其組織──公所的辦公地。

鴉片戰爭時期,豫園遭到極大的破壞。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突圍出城,清兵入城燒殺,園林又一次遭殃。1860~1862年,太平軍進攻上海,清政府讓英、法軍隊入城助防,將園林作兵營,景物再一次遭到損毀。此後,有的商業公所重建或改建廳堂,有的另行覓地建造辦公地,而將原地建市房出租,逐漸形成商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後,三穗堂、香雪堂(即玉華堂)、點春堂內都設小學,園景又有改觀。1961年修復後的豫園,占地約2萬平方米。

從私家園林到半公開的園林,繼而分劃為公所,再修復為一個整體園林,歷史的變遷造成今日豫園的格局與一般園林有不同之處。今日的豫園分為六個景區。

第一景區,入園向北再向東,至點春堂的龍牆。主廳三穗堂位於明代樂壽堂的舊址上,是清乾隆年間的建築,後面的樓廳為仰山堂與卷雨樓,樓臺曲折,造型美觀,在後廊可眺望大假山景色。大假山高10米許,以浙江武康黃石疊成,有峰巒、洞壑、盤道、瀑布,氣勢磅礴。山左有萃秀堂,三面山石環抱,如與世隔絕。

在此景區內,南面沿花牆有湖石假山,逶迤數十米,山石間花木扶疏。中間是一條溪流,溪流西端為魚樂榭。這條數十米長的溪流本無取勝之處,巧妙的是在中段築一花牆,上有漏窗,下有半圓形洞門,水從洞門中流去,遊人在榭中望去,不知何處是盡頭。北面還有旱船──亦舫,船頭有門,內以掛落花罩分為前、後艙,兩面施支摘窗,宛如畫舫。東有萬花樓,原為萬花深處與花神祠,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的一座精緻建築。第二景區為點春堂。這一帶原是豫園的觀音閣和連綿的假山,清同治年間,糖業同仁將其改建為公所,以點春堂為主體,有中軸線,南為和煦堂,中有小戲臺,俗稱打唱台,南半部跨于池上。主廳點春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後有倒座,四面有簷廊,堂後有一泓池水,池東有湖石假山,山上有一小軒曰學圃,池西為古井亭。

東面花牆內有聽鸝亭、靜宜軒,向北為湖石山和抱雲岩,臨池為曲磯、灘石。假山堆疊別具一格,下有兩山洞,山上建雙層樓閣,即延爽閣和快樓。景區西面原有賓日閣、莊樂亭,後拆除。一、二景區間有一龍牆,以瓦片疊成龍身鱗片作為牆脊。

第三景區是20世紀80年代修復的,位於豫園的東部,主要建築有會景樓、玉華堂,在瀠洄的流水與嶙峋的山石之間,矗立著著名的峰石玉玲瓏,具有皺、透、漏、瘦之美。

第四景區是得月樓部分,南、北、東三面圍以牆,有樓廳二進,西面臨荷花池,曾是布業公所。後進建築為主體,樓下為綺藻堂,樓上為得月樓。前進建築上下各五間,前後進之間有庭院,立三星石和花壇,東西有廊相連,東廊壁間有一塊大磚刻,鐫廣寒宮、嫦娥、吳剛、搗藥的兔、劉海戲金蟾等圖案,有五六個層次,頗有立體感;西廊中有跂織亭,半在廊中,半凸於水面,屏門槅扇的裙板上刻耕織圖,繪出植棉、紡紗、織布的過程。

第五景區是九獅軒和大池,池上跨三曲橋,修復前此處為茶館、書場、攤棚。

第六景區為內園,原與豫園無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造,為城隍廟之廟園。清乾隆以後為錢業公所,長期以來未有多少改變,有景三十餘處,廳堂亭閣亦有十餘所。主廳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巍峨雄偉,額曰靜觀,因面對假山,取靜觀山動觀水之意。假山上有聳翠亭,雙層,亭後為不系舟,舟與後面的延清樓、還雲樓相通,這一走馬樓可通至西面的觀濤樓中層,再由扶梯而下。內園東部有兩個小池,其中一曰九龍池,池上有橋,池周有四條石龍,映在水中又是四條,而池又作龍狀,故稱九龍池。內園東北部有曲廊,向南為洞天福地。

內園南部原是花圃,後移來一座清光緒年間的戲臺,1987年又在戲臺兩面增建看樓,恢復還雲樓後部的欄杆,作為觀戲之所,定名豫園曲苑。

企劃編輯 /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版權聲明<<